Panasonic的知识产权活动

任峰
任峰:各位下午好,今天这个天气出奇的冷,又是一个周末,但还有这么多朋友来参加这个会议,是我们业界最敬业的朋友了。
今天很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下松下的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些基本内容,主要分这几个方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事现状和知识产权方针,介绍一下松下在中国的知识产权活动、历史与体制、品牌保护还有专利活用。
首先是事业现状跟知识产权方针。这个是松下幸之助先生的图片,1918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将近经历100年历史。从跟中国的关系来看,1978年,当时的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松下,之后我们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到现在我们也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近来,松下也面临转型,在迎来2018年的100周年这个日子的时候,我们也在经历一些如何转变的考验。目前公司的现状,营销额是7.7万亿日元,全球的员工25万,有469家公司。近来见到一些业界的朋友,他们也经常问我说,应该近来松下的状况还不错吧。从右下角这个图上也可以看出来,从2011年到今年营销的利润有不小的涨幅,可以说也算是一个恢复阶段。
整个事业公司现在分四个大部分,一个是电话住宅,主要是家电相关,其次是环境系统,一些楼宇相关的电器系统,然后是AVC,一些数码产品,最后是车载工业系统,像丰田里面的车载,用了很多我们的导航系,还有飞机上的电器,我们也占了全球的70%的份额。
事业方针,很多跨国公司跟我们也一样,面临矩阵式的经营的模式,从产品领域上来看,我们主要是家电、车载、B2B系统等等,我们分了五个方面。地域上我们主要分三个大区域,日本、美欧和海外战略地域,在海外战略地域主要有中国、东南亚、印度。在这个矩阵式的经营的模式当中,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怎么样进一步能够体现现地,也就是各个区域的特性,在各个事业考虑地域性的基础上,在各自规划更符合现地的一些经营的策略并且加以执行。
相应的知识产权工作我们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过去主要是以日本为主导,从产品的规划到设计,都是来自日本,然后推广到国外,比如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面对顾客,相应的知识产权也是,所以我们的一些专利也好,一些专利的策略也好,主要还是以日本为主。大家可能也知道,松下每年的专利申请量比较大,在中国一年有将近2000件,但这些发明都是来自日本的发明。在中国本地的发明非常少,应该不超过整个公司的5%。今后事业要做进一步的现地化的调整,知识产权工作也相应的更加把重点放到现地,在现地进行一些开发包括一些相应的专利跟事业的结合,来保证事业现地化真正的实施。
看一下我们专利的取得和保有的情况,这个是到2014年为止的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排名,过去松下一直是名列前茅,最近几年像华为、中兴已经超过了松下,他们的名次通常是在头两个。前天见到咱们的代理人协会的杨会长,在闲聊的时候他说第一次我们看到在中国的申请量排名里面松下消失了,他看的是2014年的申请量。这个有特殊情况,因为在一年前总公司的知识产权部门做了一个调整,也就是从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剥离出去变成一个独立的法人,变成知识产权运营株式会社,从那以后都是以这个新公司的名义申请,同时那一年当中还有很多以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的形式申请,所以等于有两个申请的专利提交。专利局在排名次的时候都是分别排名,所以造成了我们2014年还有近期的专利排名没有进入前十名,但是这个专利申请逐步全部转入新公司的名义下以后,这个应该还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目前全球保有的专利是11万多,其中将近一半是日本的专利。另外21%是北美的专利,中国将近1.2万件,占整个的10%。这么一个专利的比例实际体现了我们事业的比例,在全球的营销份额当中,日本一直是在将近一半的,另一半在海外,在这个海外当中,中国的营销额也大致占整个松下全球营销额的10%,现在应该是13%左右。
目前在中国包括制造、销售、研发公司,我们有89家,不包括三洋,员工大概有8万人,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日本松下电器的员工。在华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上海最多,上海有17家。
下面谈一下我们在中国的知识产权活动,先看一下历史跟体制。在中国建立知识产权部门是在1995年,正好是20年前,当时主要是就品牌保护收集一些信息,2001年中国加入WTO,松下以及很多跨国公司都加强了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我们也开始了在中国的专利实务,那是在2004年。2006年任命中国籍的员工作为负责人,这个员工就是我,我是我们在中国知识产权部门的第三任负责人。2007年,我们把一直由日本掌控的在中国的品牌保护做了一个本土化,完全由中国的团队来运行、判断和实施日常的业务。之后我们又有了把原来的松下电工的业务统合过来,把三洋的业务统合过来,做了一些集团公司内的统合。到2015年,我们的部门又移到研发部门的现场,我们把它做了一个跟研发现场进一步密切的配合,做了这样一个调整。
在中国的业务当中,知识产权工作主要包括这么几种类型,首先要强化我们的据点,要制定规则,专利申请,专利活用,一些对外的合作,有公司内部的人员启蒙教育。在这个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则的制定,公司内部的知识产权环境的准备,包括奖励制度,职务发明的奖励制度,通过制定规则来激发研发人员的热情,促进本土研发。我们在2002年的时候就制作了第一版,后来2012年根据新的专利法的实施,又对它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改版,现在正在实施第二版。其中对外合作我们也跟大学、政府机关、业界做广泛的交流,包括对法律修改提出我们的意见。对主要的法律修改我们都是通过行业积极的提出我们的立场、我们的诉求,这也是作为我们一个本地知识产权据点的必须要做的业务。再有是研发据点,包括制造厂商里面的技术现场做针对研发人员、开发人员的知识产权的培训,从实务到公司知识产权毡靴的理解,到日常业务的操作,要做现场的一些指导。
下面说一下我们的业务当中的品牌保护,也就是打假,这是大家有关知识产权听得最多的话题,也是我们做了20年业务可以说是精力最多的领域。一个月前在广州,日本的专利庭庭长参加中日韩专利局长的会议,有时间跟我们企业做了一个交流,当时他还问我们,他说你们做了这么多年的专利知识产权品牌保护,这些假冒的案件有没有减少,当时我说没有减少,没有减少说明什么,这个里面因素很复杂。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需要应对的问题。在我们公司内部的集团范围的品牌保护来看,中国的这方面的业务是占绝大多数,是占75%。我们由于假冒品所遭受的损失,我们预计一年在3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也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有可能更多。品牌保护不光对我们的事业造成影响,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都有危害,所以我们这个品牌商需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让假冒品尽量的排除在市场之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这个我们只能是持续的开展下去。
在中国来看,目前假冒比较多发的地域还是集中在东南沿海还有广东、浙江、福建一带,另外新疆现在出现的也比较多,它作为中东的中转站。在这六个当中,切断源头,对工厂进行取缔,在展销会上采取行动,进一步在海关组织进出口,最后在流通环节做打击。我们在各个层面与工商、海关、公安都有各种合作。每年我们所处理的案件大概400多件,还不算网络上的案件。
下面说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自动门,我们的事业转型当中一个关键词,向B2B的转型,B2B的转型在品牌保护上面会遇到一个问题,难以发现,自动门就是一个典型。在广东深圳腾讯大厦发现了12套自动门假冒,深圳公安局出动,对它进行了取缔,这个结果让他也更换成我们的正品,共12套。这一点可以说直接挽回了我们的营销损失。
这个例子是蓄电池,在刑事案件来说是比较有震慑力的案例,广东省清远市蓄电池,清远市的公安局触动对它进行了取缔。这个处罚很有力,对公司处罚了170万元,6名主要嫌犯包括总经理在内,判了1到3年的有期徒刑。当时取缔的时候动用了100人的执法机关的专业人员,其中40位是武装警察。从左边的图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假冒品不是那种小作坊的印象,也是蛮有规模的。右边这个图是当时立案审理时的开庭,有80位媒体和人大代表、政府委员都出席旁听了审理。
这个案件是不成功,有客体的,这是一个跨地域执法难的问题,现在的一个大公司,应该也是在做,发现了一个蓄电池有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过去一看是假货,这个假货从哪来,我们找到他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是在北京的,他说这个不是我们做的,这是一个上海的公司委托我们做的。上海公司说我是委托你做,但是这个产品不是我提供的,是另外一家上海的公司提供,但另外这家上海公司又说这不是我做的产品,这是另外一家北京的公司做的。这样经过四个公司三个地区,让物流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给执法造成了困难。深圳认为这个侵权产品源头不在这,没法处理,北京觉得侵权事实不在我这,没法处理,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不能处理的局面。我们希望能够在今后针对这样越来越复杂的物流情况,跨地域的执法协作能够更好的建立起来。
另外是一个OEM出口产品侵权认定的问题,过去我们可以在中国生产,用了我们的牌子,要出口,这个是认定侵权没问题,在法院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但近来OEM侵权判定似乎越来越困难,大家可能也关注到前两天最高院出了一个判例,对OEM的情况下他认为是不侵权,原因是因为在中国市场没有造成混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如果他不侵权,工商或者是海关在中国所有执法的这些事件,在工厂执法,你说是要问他你这个是要出口还是不出口,不出口那你是侵权,如果你是OEM出口你就不侵权,这时会造成一个复杂的局面。或者他本来是不出口的,但是他就串通国外,做一些OEM的证据,他说我这就是OEM出口的,所以我是不侵权,这个会给执法造成很复杂的问题。这方面也是将来我们要根据我们一贯的对外的公关的活动,通过业界跟立法、执法部门要进一步沟通的问题。
最后简单讲一讲活用,两个月前在深圳听了吴汉东教授的讲演,他把专利运营的途径归为三个途径,产业化、商业化、资本化,这样来看我们松下一贯做的只是一个产业化的专利运营,但我们有将近80%的专利是闲置的,这些专利需要对我们的经营做出贡献,对现金流做出贡献,我们现在也终于开始重视商业化,也就是许可转让,这种专利的运营,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在中国如何做的时候,我们首先看中国的市场环境是一个面临经济转型的局面,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从耗能型向节能型转变。通过我们这样一个专利的提供,来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完成转型,这也恰恰是松下以技术资源地区中国产业发展这样一个基本理念跟相符合的事情,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目前中小企业有些有资金上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有赋予充足的资金,对他们加以支持,这个时候我们也非常欢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跟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我们的专利,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提升,实现双赢的局面。
以上是我的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