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
发布时间:2016-03-16
商业秘密保护研究

吴桐
吴桐:感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是吴桐,我对于大家来讲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面孔。有点紧张,因为我是个新人,比起刚才的余总来讲,其实我还是一个晚辈,我从事知识产权这个工作十年左右。其实大家可能对于我不太熟悉,但是我在的这个公司近两三年发展的还不错,我们是集慧智佳。我们就是做除了申请和诉讼以外跟知识产权相关的一些事。我们有一个理想,其实我们想用知识产权的专业帮助更多的企业解决一些实际上在经营过程当中发生的问题,我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海淀创业大街的旁边,和这条大街平行。其实那条街上今年和总理握过手的人多了去了,但是现在基本都快放寒假了,相隔一条街,我们做知识产权的这条街上的人来讲,看起来还挺红红火火的,今天也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商业秘密上的一些心得。
2015年是开启双创模式新纪元的一年,我们的国家在这一年里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利好的政策,也激发了数以万计的创业者,创新成果越来越受到这些创业者的关注,同时也会给我们这个知识产权的行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2015年也是知识产权跨界的一年,怎么说呢,传统的代理行业和互联网其实已经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做数据的和大数据也结下了这个不解之缘。做管理咨询的,除了管理类的项目、策略类的项目,其实也在研发各种各样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管理工具,当然我们也是其中的员工。我们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除了商标专利著作权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商业秘密的事,在之前我们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商业秘密对于企业来说的确是非常的重要,它的地位不亚于商标和专利,在我们看来商业秘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来看,近五年咱们国家的商业秘密的发案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截止到2014年部分地区已经翻番了,它的增长率超过了110%。案件其实多发于一线城市和沿海的发达地区,比如说北上广,江浙一带,还有深圳、山东等等。纵观胜诉率,其实我觉得还是另人堪忧的,经统计,还不到11%。基于以上的数据,我想说,商业秘密对于企业来讲的确是件挺难的事。
表现形式我总结了两个痛点,前期管理成本是比较高的,对于后期来讲,维权取证难应该也是企业非常关注的一点。企业一旦发现泄密案件之后,往往第一时间找到的是技术负责人和法务负责人,如果这个企业的法务和知识产权是分开管理的,那么我们的知识产权负责人就很难介入其中了。但是我又想说,商业米以的确是咱们这个知识产权分内的事,只不过我们平时处理更多的是商标专利或者著作权。想想看这个商业秘密在我们这个圈里接触更多的应该是律师事务所,但是律师事务所介入商业秘密案件发生的阶段让我们来看是偏后期了,一般是企业出了事才找律所或者到了诉讼才找律所。这个时候如果企业拿不出非常充分的证据,我想再好的律师可能也是爱莫能助。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的过程当中,无意中了解到一个行业信息安全,这个行业主要是以加密手段和行为管控的技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商业秘密的事。的确这种方式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个行业由于缺乏这种法律专业的背景,所以他们在设计软件的时候把后期的维权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旦企业事发之后,他们能提供的往往是行为管理的记录,仅凭这个记录,在律师来看是不能够形成法院或者是任何认可的证据链的,在后期如果企业发案的,对企业的是有限的。
我们提出一个整体的设想,那就是我们希望能够把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相结合,作为一个跨界的这样的联合。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安全的优势和技术,同时我们又兼顾后期司法的实践。这张图是我们解决方案的思维到图,这里面包括了我们对制度、软硬件安防的部署,具体来说以文件为核心,才有行为管理的手段,将文件的创建、编辑、输出、归档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同时我们将顶层设计的制度和电子系统相结合,可以确保执行的有效性,当然我们最关注的是文件扩散的动态,对于这个动态来讲,我们可以让秘密的管理者能够清晰的掌握秘密的知悉范围。同时我们也结合一线的司法经验实践经验,我们在独立设计了这一套证据系统,有了它,如果出现泄密事件,导出之后就可以用于后期的司法救济。我们在近期也希望能够筹备一个关于商业秘密的研讨会,同时发布我们这个商业秘密管理系统,届时希望各位领导和感兴趣的企业能够参与到我们这个讨论过程当中。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发言,商业秘密对于企业来讲是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我们这种实践的努力和研究,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赢得更多的领先时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