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店商品

 

2016年度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电子版)

只需10起!

联系我们

新媒体合作(网站、微信)

联系人:汤溪贺

咨询电话:010-5218 8228

邮箱:meteor.tang@hurrymedia.com

官方微信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

知识产权家

十字路口的相遇——浅谈新时期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2-12
 
  详解人工智能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现状,认真审视并思考新时期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之间的交叉关联,我们或许将能在二者相遇的十字路口窥见它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轨迹,从而将人类的命运与福祉紧握手中。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一门通过人类的设计及其与计算机的交互(“人工”),使得计算机能够尽可能逼真地模仿人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并拥有学习、反馈、交流、决策等人脑所特有的能力(“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通常被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其中也包含着大量逻辑学、数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早在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A.M.Turing)就曾提出著名的“图灵实验”,即如果一台计算机对人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足以达到与真人的回答相混的程度,就可认定这台计算机具有智能。时至今日,赋予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完成本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做到的事情”的能力,更成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最重要目标。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首次诞生“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以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投融资、企业建设、社会关注度都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近年来,人工智能更是日益成为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之一。随着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走入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谷歌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连胜世界冠军李世乭、柯洁等热点事件的推波助澜,人工智能这一复杂而艰深的技术领域在世人眼里似乎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今年3月5日,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把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布局。这一切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昭示着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脚步已不可阻挡。
 
  今天,对于知识产权行业人士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与其息息相关。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的强大能力,能够大大提升专利检索、专利审查、侵权研究等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的研发与申请都处在高速增长态势。而人工智能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也牵涉着诸多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问题,引发了业界关于新时代知识产权概念与操作更新的思考,例如如何对数据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判定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等。因此,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容易理清的问题。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技术、市场与科研
 
  经历六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出多个主要的细分领域,包括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情景感知与计算、智能机器人等。今天,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被运用于金融、教育、安防、电商零售、医疗健康、个人助理等多个行业,在其他行业内也有着广泛应用。诸如苹果公司开发的语音助手Siri、IBM公司开发的认知计算系统Watson以及其他各类人脸识别技术等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都扮演着提高生产与服务效率、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革命的重要角色。
 
  根据《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683.9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达2700亿元;而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截至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9年将达344亿元。
 
  人工智能市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入局。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极不均衡,大多数企业分布在美国(2905家)、中国(709家)和英国(366家),三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总和占到了世界总数的65.73%。自2000年以来,全球每年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也呈现出了直线增长态势;自2013年起,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并购案例也开始逐年增多。谷歌、IBM、SoundHound等公司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均享有着领先地位与良好声誉。在我国,北京(30.74%)、广东(21.60%)、上海(15.17%)、浙江(7.04%)、江苏(6.03%)共同占据了国内人工智能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五地区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占到了全国总量的80.58%。自2000年起,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年新增量也逐年提高,仅在2014-2016三年间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就占到了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累积总数的55.38%。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企业则是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中的领头者。
 
  除了企业数量的增长,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规模的急速扩张也显示着人工智能市场的蓬勃生命力。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的分布格局相同,美(179.12亿美元)、中(25.72亿美元)、英(8.16亿美元)三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规模上占据了前三把交椅。近十年来,全球人工智能融资主要集中于种子轮。而在投资机构数量上,美国(900家)雄踞榜首,远远甩开了排在二、三位的英国(96家)与中国(43家);在投资次数上,美国(3454次)与英国(274次)和中国(146次)相比也遥遥领先。在我国,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的北京、广东及江浙沪三省也瓜分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绝大多数融资,五省(市)总和于全国总数占比达91.45%,其中北京的人工智能企业更是以50.22%的比重占据了全国融资总额的半壁江山。
 
  作为科研重地的高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根据《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所提供的“2017全球大学人工智能影响力排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位列三甲。榜单前30名大多为美国高校,其次则为欧洲高校,亚洲高校中则只有两所以色列高校入围。而在乌镇智库针对国内高校发布的《中国大学人工智能实力排行榜》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则不出意料地分列前三位。
 
  总结言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无论在技术、市场还是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且总体上保持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发展表现出单极格局,美国领先优势巨大,跟随其后的则是欧洲和中国,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仍亟待提高,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我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速度也超过了美国等行业顶尖国家。当然,就各方面指标而言,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国家尤其应当注重加强我国的人工智能科研实力。在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呈现出大量集聚于少数省市的特点,发展很不均衡。无论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还是地域协同发展上,我国人工智能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欣欣向荣: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概况
 
  知识产权的各种门类中,专利与人工智能技术和市场的关系无疑最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企业的纷纷入局,推动着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数量的大幅增长。
 
  根据《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收录于全球专利数据库的人工智能专利超过77500件,拥有最多PCT申请/授权的人工智能专利的国家依次为美国(26891件)、中国(15745件)和日本(14604件),三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总和占到了世界总量的73.85%。在细分领域方面,全球人工智能专利主要归属于智能机器人(32.5%)、语音识别(20.8%)和神经网络(20.7%)三大领域。我国人工智能申请专利的地域分布格局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地域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根据截至2016年的申请/授权专利数量统计数据可见,北京(7841件)、江苏(6675件)、广东(5261件)、上海(4222件)目前是我国的四大人工智能专利集聚中心。而在细分领域方面,我国人工智能专利则主要归属于智能机器人(38.3%)、神经网络(17.9%)及图像识别(10.4%)三大领域。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而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年平均增速达43%,约为美国的同一指标(21.7%)的两倍。可见,无论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能力还是在对其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上,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都在发力追赶世界顶尖水平。
 
  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行业的助力与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将计算机贴合人类需求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对于专利检索、专利审查、侵权研究等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知识产权相关领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无疑是个莫大的福音,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意图进行专利研发与布局的企业,都能从中获益。
 
  企业制定专利战略、进行专利布局、做好跨部门协同,都有赖于对专利信息的深度了解、分析与挖掘。而时至今日,专利信息业已极大丰富且分散,企业获取、处理、分配专利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曾经少数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垄断专利信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新形势下,为有效且高效地挖掘专利信息,企业首先应对信息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年9月份于北京举行的中国专利年会(CPAC)的分论坛“专利信息利用的发展与人工智能”上,CPA Global亚太区首席顾问Ji Hoon Kim以信息科学中常用的“金字塔模型”说明了专利数据、信息与企业决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共同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其中数据居于底层,通过提炼产生信息,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又产生知识,知识支撑智慧的产生,最终形成决策和行动的基础。
 
  事实上,在专利数据→企业决策的路径中,人工智能应当扮演人类智慧的协作者而非替代者。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深度学习能力以及多层的神经网络,能够在多个数据库中进行同时的快速搜索,瞬间发现某一概念的类似性、频度以及近似短语,并根据相关性进行高质量的排序,因此在迅速收集数据、整合无意义数据、提炼关键信息方面拥有突出优势。另外,人工智能往往都支持较短的学习曲线,既能适应成熟用户的需求,也能帮助初学者快速上手,从而降低人工学习成本;而在根据专利信息形成应用、做出决策方面,人脑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相比于传统人工处理大量重复的专利数据与信息的方式,借助人工智能处理专利信息,能够带来令人惊叹的效率提升,加速专利的货币化进程;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还能够帮助企业充分理解和利用世界各地的创新因素,实现前瞻性投资和合理资源分配,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有鉴于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更新传统专利战略、进行专利侵权研究的新型专利信息利用与处理方式,已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当中流行开来。
 
  通过提升专利信息的处理与利用效率,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决策,也能在专利审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专利信息的收集与审查往往有赖于准确的专利翻译;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中的重要分支,神经网络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提高机器翻译效率和质量上也正大显身手。以往需要翻译员、审查员操作的大量重复、机械的翻译和审查工作,如今可以逐渐交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处理,知识产权相关政府部门无疑能够从中看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捷径。
 
  同样在“专利信息利用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分论坛上,日本特许厅企划调查课课长今村亘(Imamura Wataru)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市场交流官Sandrine Ammann都介绍了各自所属部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专利审查和翻译的成功经验。今村亘指出,专利审查行为可分为四个难度级别,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够应付其中的1-3级,但尚难处理第四级。尽管不无缺陷,但人工智能技术在日本特许厅内部已开始逐步应用于申请受理、形式审查、分类、实质审查等业务,总体效果堪称良好;Sandrine Ammann也提到,自今年夏季起,WIPO已经实现了完全通过GPU神经网络技术进行专利机器翻译的构想,翻译的速度和准确性都已经超过了谷歌翻译。他也表示,相信未来,更多的知识产权相关政府部门都会主动寻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
 
  与在其他行业中的情况类似,人工智能技术在给知识产权业界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免引发了一些从业者的担忧。如前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专利审查与翻译上拥有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这很可能在未来导致审查员、翻译员岗位的裁减。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也已开始试用于专利申请撰写,进而可能威胁到专利代理人的岗位。2016年6月5日,日本特许厅受理了一件据称是全球首例由人工智能撰写的专利申请,“撰写”出该专利申请的人工智能据称拥有自动生成专利申请文件、自动访问IPDL(日本工业产权数字图书馆)、检查重复申请并以每日超过6万次的频率自动进行在线申请等功能。显然,一旦此类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熟,许多专利代理人的饭碗似乎也有不保之虞。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领域,这一趋势是持续且不可逆的。无论知识产权从业者的担忧今后将在何种程度上变为事实,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类型化、机械化的工作中取代人类的位置已是大势所趋。当然,人类智慧在抽象思维与推理上的独有优势,人工智能在可见的预期中仍然难以企及。展望未来,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完美协作,或许会是比“人工智能可否彻底取代人类智慧”更有意义的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新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进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似乎已经能够听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全面来临的脚步声。工业革命及产业革命根本上有赖于创新,而创新则有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也有必要追问:今天,人类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否真正有效地保护好人工智能?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首先都无法绕开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都建立在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之上,数据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不过,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数据应当得到明确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各国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在此方面依然多付阙如,引发了许多数据业务从业者的担忧;而由于数据本身在形式、内容、自身性质方面的特点,其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与方式、单独立法保护与修改现行法律进行保护的优劣,也都是摆在知识产权业界人士面前的难题。对此,今村亘曾指出,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首先从法律角度入手。单独立法或许并非必需,但适时对现有专利法进行修改,应是满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要的必然前提。
 
  另一个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知识产权新问题,便是人工智能的发明及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今年5月份,由“微软小冰”(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宣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这部诗集的出现,将“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应享有著作权”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再次推向了前台。
 
  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人工智能发明及作品的保护往往涉及着技术伦理问题。人工智能的发明及作品,是否应享有知识产权保护?如果答案为“是”,那么这类知识产权究竟应归属于技术发明者还是人工智能本身?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更多还是从法律角度而非技术角度出发。今年,在日本学界及业界对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讨论中,进行原创性追索从而将权利归于技术发明人而非人工智能本身的观点,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在创造性劳动领域的深入发展,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终将打破以自然人为知识产权唯一权利主体的传统思维。
 
  结语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市场的全面开拓,正将人类于生产生活各领域中曾经的狂想逐步变为现实。对于全球知识产权领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催生着的重大变革,既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在未知的将来,人工智能或许将跻身成为人类世界中的“新人”,这很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知识产权观念、制度和操作的根本性改变。我们已经来到了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相遇的十字路口,各种因素在此交汇,未来路在何方,并不明朗。
 
  充满未知的未来,并不必然意味着人类的迷茫无措。详解人工智能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现状,认真审视并思考新时期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之间的交叉关联,我们或许将能在二者相遇的十字路口窥见它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轨迹,从而将人类的命运与福祉紧握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