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甲21号 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A座7层 邮编:100080

【电话】

010-6515 9855

【传真】

010-6515 9811

【会务联系】

李瑶:Tel.+86 10 6515 9855

张琦:Tel.+86 10 5218 8215
     

主办机构

赞助单位

协办机构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中国版权协会
思博知识产权网
北京知识产权发展沙龙
上海东方知识产权俱乐部
深圳名企知识产权经理人沙龙
盘古知识产权沙龙
优智博知识产权论坛

独家微博支持媒体

合作媒体

光伏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发布时间:2012-11-14

  在中国光伏企业自称进入寒冬时,我们看到了该产业更多的信息,原本做纺织品的企业组团进入好赚钱的光伏产业;当危机来临,本是首屈一指的光伏大企业,选择转向生产食用油;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等待破产的曾经无限风光的行业领头羊。

  为何曾经无限风光,日进斗金的产业一夜间日薄西山?

  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家。但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主要出口“三头在外”的严峻现实无法视而不见。而与光伏产业发达国家相比,缺乏有力的专利技术,研发投入少之又少,决定了该行业“靠外国天吃饭”的窘境。

  冬天刚刚到来

  浙江省光伏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2011年,浙江有将近1/3的光伏企业没有开工,一方面是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政策调整,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锐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2010年光伏投资过热,大量企业盲目地投资建厂,扩充产能,一下子把所有人都逼到了绝境。”

  “新兴产业、清洁能源、高利润、资本市场财富神话”,这些都是光伏产业曾经的光环,也是因为其前景及利益的诱惑,不少做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的企业转向了光伏产业。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家。

  当大家都看好光伏产业,并且持有资金就可加入的情况下,一种必然的产能过剩的情况打破了众多的发财梦。从当前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情况看,全球对我国光伏组件需求量为11.7GW,相对于我国30GW左右的产能来说,行业整体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状态。进入2011年,欧债危机的寒流给本就如履薄冰的光伏产业雪上加霜。今年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国际咨询机构HIS iSuppli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增速达153%,而2011年市场预计增长仅为20%,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了光伏产品价格的急速下滑。2011年初至年末,多晶硅、硅片、组件、电池片价格分别下跌了约45%、52%、53%、42%。从更具体的一些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价格的变化,2009年,156mm的多晶硅片,每片最高价格接近4美金,2010年底还在3美元每片以上,但在2011年,就已经下跌至1.5美元每片。

  而这一切还不是最糟糕的,在众多刚刚挺入光伏产业的中国企业家们还在抱怨的时候,从美国刮来的“冷空气”彻底让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寒冬。

  2011年10月19日,美国七大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对进口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超过100%”的进口关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分别于10月19日和11月8日予以立案。

  消息传出后不久,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联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澄清事实、表明立场。机电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优势,而非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双反”调查申请是对中国光伏产业及光伏产品出口美国现状的歪曲,而且任何最终可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必将对中美两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将积极应对。

  政策能否渡难刚刚进入2012年,财政部就欲为中国光伏产业打上一针“强心剂”--《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该通知表示,今年符合条件的光电建筑可获得补助。初步预计,建材型等与建筑物高度紧密结合的光电一体化项目,补助标准为9元/瓦;与建筑一般结合的利用形式,补助标准为7.5元/瓦。最终补贴标准将根据光伏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等情况进行核定。

  《通知》将光电建筑发展重点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公共建筑及民用建筑,二是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会展中心、机场航站楼、车站等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建筑。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光伏产业深陷发展泥潭,量价齐跌的现象已无法控制,光伏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创新力不足,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都是促使其裹足不前的内因。而当欧洲经济危机袭来之时,这个依赖性极强的产业很快便“不堪一击”。而此次随着政府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应用,是否能为进入严寒的光伏产业带来光明?

  就此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他表示,《通知》的发布对光伏产业的最大作用是拉动光伏组件的需求。该《通知》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加快国内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市场的启动,进一步提升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提高了对光电一体化项目的补助标准。可以预见,这一措施将会推动光电一体化项目的发展,对光伏组件的市场需求也将起到提升作用。但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来自于市场而非政策,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光伏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国际市场的黯淡局面导致依赖出口的国内光伏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此时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国内光伏市场的规模,也有利于光伏企业早日走出困境。但是如果光伏企业过于依赖政策的扶持,忽视了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发展,必然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而政策也不可能推动产业的长久发展。

  “两头堵”的困境

  虽然光伏产业近年来日进斗金,吸引了很多传统企业的资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光伏产业仍然只停留在新能源产业内的“OEM”。

  此次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的可谓是“两头堵”的困境,在中国的光伏市场还没有打开的时候,国外的市场也被堵上了。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早在今年年初,他就已经意识到,“太阳能下半年要准备过冬了,最困难的时期是在2011年下半年”,“在欧美、西方国家,太阳能现在还是一个靠政府补贴的市场;而中国现在还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哪来工厂?这句话我在过去5年不知讲了多少遍,但听进去的人可能不多。所以,我们一再呼吁,中国不能仅仅发展产业,还要发展市场”。

  发展国内市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因此,美国的“双反”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因为对中国企业而言,美国的“双反”一但成立,更可怕的后果将是此案的连锁反应。继美国之后,欧盟很可能也随后发起针对中国同类产品的“双反”行动。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光伏电池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如果“连锁效应”发生,对行业将带来致命的危机。因为中国接近95%的光伏产品都要依赖出口。尤其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一直都是国内光伏企业的主要出口国。以德国为例,2009年,其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8GW,而其中超过一半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而且依靠的是外国天,最怕的就是人家“变天”,但偏偏让中国企业赶上了。还是以德国为例,2009年的金融危机,就开始促使德国政府有意识地控制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通过减少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来降低财政开支。2010年初,德国已下调了10%的光伏补助费率,第三季度下调了13%,第四季度在第三季的基础上再次下调3%。2011年,德国政府对再生能源法(EEG)进行讨论修订,随后的两月,德国就通过光伏上网电价下调方案:2011年中期上网电价下调幅度将根据预估的全年光伏装机容量来调整,只有当年新增装机规模低于3.5GW,才不会下调光伏上网电价;否则,装机容量每增加1GW,光伏补贴将下调3%。在此政策调整下,德国今年1至5月份的新增装机容量大幅降低,约为1.08GW,与去年同期的1.726GW相比,下滑了37.4%。

  不幸的是,德国只是开了个头儿而已,随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相继发表了类似的政策。加之欧盟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双反”,使得中国光伏产业的“出口”就此被堵上。

  回过头来看“入口”,也是不尽人意。2012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给中国的光伏产业定了性:“中国的光伏产业就是靠钱买回来的产业。”众所周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主要出口“三头在外”的严峻现实。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扮演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何为“三头在外”,即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关键设备在外。中国企业所需要完成的只是低层次的加工。

  在原料方面,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硅原料出口国,但光伏产业所需的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他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应,中国每年仅从美国就要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料。而中国企业加工后的产品多销往国外,虽然今年来我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已经稳居世界头把交椅,但光伏发电的安装量却极少。

  沈宏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产业能够获得今天的规模,最大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光伏企业不可能永远凭借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廉价的光伏组件。从生产向研发转变,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是国内光伏产业长久发展的必然途径。没有研发,没有创新,国内的光伏产业就没有出路。

  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光伏产业的加工角色毋庸置疑,但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们却并不“逊色”。从1990年到2009年公开的专利检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世界光伏行业的专利是名列前茅。中国光伏专利达到世界的13%,仅次于日本,且比两大太阳能强国美国高出1%,比德国高出5%。为何却出现如此的处境?

  虽然在专利量上占据优势,但硬实力却差强人意。目前国内大部分太阳能光伏企业多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发明型专利偏少,尤以薄膜电池企业最为明显,尽管专利数量不少但质量不佳,核心技术进展缓慢。质量不高、数量不少的原因也不难知晓,光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至少须有一项发明专利或六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后,经税务机关核准,企业所得税可从25%减免,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

  此次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的寒流虽看似来自外因,但内力不足才是其陷入窘境的关键。纵观国际光伏产业强国,日本是不得不提的,2009年在全球前十一名光伏专利持有公司中,日本公司占5席,目前日本光伏企业已不满足早期积累并一直发展的传统光伏技术,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新一代光伏技术(如聚光发电技术等)方面,以时刻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占据市场。而这些光伏产业强国的专利均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太阳能光伏材料领域,但这关键中的关键却是中国企业必须依赖进口的。

  EVA、镀膜靶材与特殊气体这些都是上游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但究其技术,就不难得出为何我国光伏产业难以独活。据了解,美国杜邦公司持有E V A50%的市场份额,2010年其光伏产品销售已超过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5000多位科学家,几乎每两天就有一个专利项目产生。在光伏镀膜靶材方面也独占鳌头的德国贺利氏,仅他一家企业就拥有5500多项专利。目前,以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对于薄膜电池专利的申请量开始逐年增加,这些国家的太阳能专利一半以上集中在太阳能光伏材料领域,而我国专利在相关技术领域只占到三分之一而已,而在华专利申请量中,日本又是主要力量。

  国家知识产权局较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国内,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专利几千件,国内本土发明专利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不足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左右的发明专利均来自国外企业。而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上,我国企业却占到95%以上。而在中国申请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专利统计中,以日本公司为首的外国公司则遥遥领先。

  沈宏文认为,缺乏知识产权当然是我国光伏产业的一大软肋。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光伏企业在成本、产量和占有率等多个方面拥有优势,但是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难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这也导致中国光伏企业知识产权储备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长远来看,缺乏知识产权必将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