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甲21号 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A座7层 邮编:100080

【电话】

010-6515 9855

【传真】

010-6515 9811

【会务联系】

李瑶:Tel.+86 10 6515 9855

张琦:Tel.+86 10 5218 8215
     

主办机构

赞助单位

协办机构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中国版权协会
思博知识产权网
北京知识产权发展沙龙
上海东方知识产权俱乐部
深圳名企知识产权经理人沙龙
盘古知识产权沙龙
优智博知识产权论坛

独家微博支持媒体

合作媒体

分享才能带来发展——专访腾讯专利运营总监李富山

发布时间:2013-01-05

  从全球来知识产权发展来看,中国的知识产权行业才刚刚起步,在这个行业中有一波带头人,腾讯专利运营总监李富山便是如此。从事知识产权行业十几年的时间。学法律出身从2002年开始做商标,2003年做专利,随后创建创维的专利管理体系,到整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2006年加入同州电子,帮助同州电子建立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2011年到腾讯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李富山发起、组织了中彩联,名企知识产权经理人沙龙等较为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组织活动。在行业中,他不吝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传播知识产权理念忙碌着,圈里评价其是有着带头大哥气质的人物。而他只是认为知识产权行业,分享才能带来发展。


  China IP:您现在做专利运营工作,那您认为企业的专利管理应该怎么做呢?
  李富山:我认为专利管理的推动过程需要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导入。这一阶段只需做一件事情,就是让企业决策者明白什么是专利,他们只有了解到专利的重要性,才会有兴趣对其投入。第二个阶段是成长期。要根据企业研发等实际情况,确立哪些是企业的技术优势,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专利化的,哪些专利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企业在推动专利管理时必须考虑一个因素,就是嵌入到企业的各个流程里,这对企业来说很关键。所谓成熟期就是让专利的意识和专利的动作在整个企业的商业运营过程中自动的流转,成为它自身血脉的组成部分。第四个阶段是整合期。知识产权不是单一的,多个专利之间会组成一个专利包,专利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组合,从而构成一项有益的产品,做专利管理一定有一个把专利变成组合产品的过程。第五个阶段是战略支撑。前四个阶段执行到位之后,专利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China IP:工作之余您发起、组织或参与知识产权行业的社会活动有哪些?您组织参与这些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李富山:发起和组织的活动现在仍然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两个,一个是中彩联,我是中彩联早年发起人及参与人,最初和13家彩电厂的兄弟户们一起成立深圳市中彩联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个是现在大家广为所知的名企知识产权经理人沙龙。这个沙龙从2005年开始做,我算是最早的发起人,第一任的召集人。所以就社会层面而言,这两个组织是比较知名的。
  2007年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彩电被强令要求向ATSC会员企业缴纳专利费。专利费用大大超出中国彩电商的利润。“中彩联”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相关的人员就ATSC专利问题和相关国外公司进行谈判。这是中国家电企业首次为专利困局站到一起。当时没有专利,和他们谈许可基本没有可能性,而且单个企业在面对境外的许可管理者来说,经验、资源都不足,包括我们对美国、欧洲很多法律、制度、律师资源的情况都不掌握。第二,各家企业所能够匹配的诉讼资源,资金支持都很少,而且当时来看,尤其在中国市场上产品销售的价格很低,许可费对企业来说,超出了承担能力,单独小企业没有办法独立应对,后来就开始联合。当然,除谈判外,还有联合推动专利池建设,制定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才是“中彩联”更根本也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使命。
  名企知识产权经理人沙龙的背景其实很简单,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主管,当时大家都面临着很多困惑,例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有价值,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等。在深圳,我们这些人经常会开会碰面,大家相互讨论,最后决定定下一个常规的日子,比如说每个月大家在一起聚一聚,探讨一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到底该怎样做。


  China IP: 名企知识产权经理人沙龙做了好几年,它是怎样运作的?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李富山:当时大家都面临很大压力都不知道企业怎么做,所以沙龙只讨论企业要做什么,大家都是企业的人,更容易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有些问题能够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下面讲,比较容易交流。因此没有把其他的专业力量引入到沙龙里面来。
  同时考虑到如果成员的成份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整个组织的运作,难度会加大,而当时的沙龙都是我们自己运作,能够调出来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大家忙里偷闲,出来在一起聚一聚,集中精力去讨论会员之间共性比较多的问题使这个组织有更多的发展的时间。到现在看这应该是使这个组织一直维持到现在并且保持活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很单纯,目标比较清晰,我觉得这个对一个组织发展的确有好处,需要平衡的因素很少。
  早年沙龙的运作资金都是会员自己出钱每人每年500块钱。钱在一个人手中,然后某家企业提供会议室,晚上下班后,就集中到那里去,开始讨论问题,时间大概一两个小时。会上会有点心和饮用水提供,有点郊游的感觉。随着会员的增多,现在较之前要更正式一点,但依旧很单纯,首先从主题上没有变化,还是聚焦一些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相关的事情,包括一些热点的知识产权问题。从组织形式上来说,还是沙龙,沙龙强调平等和自由,活动坚持一个月做一次。
  这其中的收获很大,第一,因为有些东西你在做,但并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做的,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印证,当年在沙龙中我们讨论的问题,给大家解除了很多困惑,所以这加快了我们自己做企业管理的成熟速度,以及在企业管理中更多的找到一些共识性的东西,这个很有帮助作用。第二,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跟别人可以放松的进行纯专业交流的平台。我现在有时候出去演讲,会有很多人提问。同样,我也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请教,而沙龙带给了我们一个可以相互印证和交流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是比较轻松和自由的。


  China IP:您曾做过很多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作为一名企业的知识产权经理人,这两种角色间,您有什么心得吗?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经理人是不是都有条件做培训呢,您有什么建议?
  李富山:培训方面不能说做了很多,不过早些年是做过很多的分享。特别是政府的一些邀请,近些年对高校的分享做得比较多。我认为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经理人来说,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享本身是对自己思路的梳理和验证的过程。其实我在以前做分享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挑战,过程中修改了很多问题。因为实践中,去想去做的时候,并没有去思考后面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延伸出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按照自己思路去做,但是当你讲出来的时候,是要把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别人才会了解这么做的前因后果。
  二是当别人有差异化的做法时,就会让你去做一些讨论或者辩论,这种情况下,可以修整自己的思路。做一些合理的分享,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经验,而且在分享过程中可以听到很多学员,或者朋友在跟你分享他做的一些事情,虽然他是请教,但是你可以听到很多差异化的实际案例,本身有利于修整我们的很多看法,甚至对我们很多做法可以有借鉴作用,所以其实早期来说我是比较强调做分享的,很多人都想去参加别人的培训班,但当你去给别人培训的时候,可能收获会更多。
  不过这条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的。十年前当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是懵懵懂懂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这个行业里面基本没什么人,而我是属于比较能讲的类型吧,所以我获得的机遇多一点。对于现在的一些朋友,我认为首先他还是要好好去学习和研究,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能获得的资料很少,所以但凡有点经验,好好准备一下,讲给大家都觉得很新鲜。现今很多学员在学校就已经把各种各样的观点都看完了,所以要做更多的准备。


  China IP:无论是做沙龙还是做培训,您一直都提到分享这个词,对一个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而言它的重要性到底在哪呢?
  李富山:非常重要,其实在不违反我们所服务的企业的保密要求,不违反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同行,用一句话来讲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培训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思路进行系统梳理非常重要的过程,而且是加强印象的过程,很多东西可能背一百遍印象依然不深刻,出去讲三遍这辈子都不会忘。
  一门课十年前讲过的,现在拿出来仍然变化不大,可当你不断的去结合社会一些新的案例去整合,分享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现有环境中,分享的另一个作用更多的是对行业内其他从业人员,或者说对非从业人员,比如有些时候我们会给企业管理层或者科研机构,学生等这样的人去做分享,这本身是一种宣传和推广知识产权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是第三代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需要承担一定的向社会推广知识产权价值和认知的责任。因为只有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有了共同认知,我们这些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才能获得我们希望得到的回报和价值。


  China IP:您刚才提到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发展阶段,请详细的谈谈您的看法。
  李富山:这个完全可以结合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去看问题。第一代应该是我们国企的一些前辈,特别像80年代《商标法》还有《专利法》颁布实施以后,那个时候实际上是有一波知识产权热潮的。比较可惜的是,我不是很完全的掌握一份当年这些风云人物的名单,但是我确有花了一点时间去读1985年以来的《中国专利报》,一份一份去读可以看到很多名字,我个人认为他们是第一代人,很多人已经忘了他们,或者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他们那个时候有什么专利或商标管理吗,这是错误的,对企业来说就是利益管理和财产管理的问题,虽然有些技巧上的变化或者说有些基于外部形势所产生的一些语言表述理解上的变化,共性的东西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是很可惜,他们那些经验,随着企业的变迁资料没有留存下来。
  第二代是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当时为了加入WTO,我国做了很多法律的修改,企业也开始不断地向外走,那时就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进入知识产权。还有一些大国企当时也在做,但做得不像现在的规模,第二代人开始从境外对知识产权法律监管的需要来做知识产权的管理。
  到我们应该是第三代,突然的全球化,我们大部分问题是由内变外所面临的经营活动过程中承受的知识产权压力,另外原来由外部的压力变成我们内部管理的压力,全球化后,基本上知识产权管理都是放在全球化视野下在做,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面临着国内和国外双重的压力,在国内,我们是知识产权创造和管理做的比较好的一些企业的知识产权主管,我们需要从制度到执行层面去推动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外,我们仍然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巨大知识产权压力,肩负管控和降低知识产权风险,保证经营安全的职责,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合理平衡点,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个人不提倡在国外强调遵守知识产权规则,认同强保护,而回到国内又反对强保护,提倡弱保护。知识产权规则的平衡非常重要,虽然这会使一部分企业因此而丧失发展机会,甚至会有一批企业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倒闭、关门,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本身就是对市场和社会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有企业因为知识产权管理不善而倒闭、关门属于正常的生态竞争结果。反之,仅有知识产权立法的完善,却无知识产权执法的保障,对于建设创新型社会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