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发展要量身定做总第37期 China IP 文/李雪发表,[商标]文章 |
中国人对王致和并不陌生,虽然它不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食品,但提起酱豆腐、臭豆腐的品牌,能够脱口而出的似乎就是王致和。随着一场跨国的知识产权维权案的展开,使得王致和名声远播国际,更是在国内引起了轰动。
在采访王致和集团前,记者在百度上搜索了关键词“王致和”,其搜索结果的信息大多和历经两年有余的海外维权案相关。王致和海外维权被各大媒体关注,每个细节都被分析报道,同时也引起了政府和中国企业的反思。
王致和海外维权事件促使政府介入中国老字号企业的海外注册,使得一批老字号企业搭上了顺风车。王致和的胜利更加激励了一批中国企业的维权行动,促使中国企业把维权口号变成行动。
“王致和案”被认为是“中华老字号海外维权第一案”,而王致和早在90年代就因“一块钱的维权官司”成为中国老字号维权的代表。
341岁的“王致和”
王致和品牌的年龄是中国老字号中的长者,除了六必居比其大139岁外,存在的老字号也只有同仁堂和王致和是“同龄人”了。
相传清康熙八年( 公元1 6 6 9年)安徽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便有些心灰意冷,但心有不甘,不愿如此还乡。为谋生路,在京城做起曾在家乡做过的豆腐生意。
某天,王致和的豆腐当天没有卖完,因为时值夏季,豆腐很容易发霉变质。为了减少损失,他索性将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在坛里,想以此缓解豆腐变质的速度。
忙碌之时,王致和渐渐把此事忘了。当想起此事时,时已入秋,打开缸盖,豆腐已经变成豆青色,臭气扑鼻,着实难闻。王致和觉得丢弃可惜,便大胆一尝,却别有风味,送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一时名扬京城。
王致和放弃仕途之路后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赐名“青方”,随之身价倍增。清末状元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打响中外第一案
对于该案,王家槐表示:“虽然在此之前我们也重视老字号的品牌,但还没有做到在意识上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权利。”王致和在进入德国前,已经在20多个国家有销售,并进行了注册。而因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有所不同,进入德国的时间较于其他之后。“因为产品受众群的原因,我们一般选择的都是华人居住较多的国家”王家槐说。
“王致和”商标在中国很有名,但在德国,无论是法官还是一般人都很少知道这是一个“驰名商标”。因此,在“王致和”商标侵权案中,王致和的代理律师就必须向法庭提出证据,证明“王致和”是驰名商标,其标识头像并非欧凯公司所主张的只是一个“通用的古代中国士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大家都依据几乎共同的游戏规则。和中国法律类似,德国的《商标法》也规定,注册商标不准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也是“王致和”在此案中一审、二审均胜诉的关键所在。
王致和案能够受到极高的关注,不仅是因其为中国老字号的海外维权,更多的是其示范作用,让不少中国企业看到了“曙光”。王家槐说:“我们国家很多被侵权的企业,特别是老字号企业很少有人用法律维权的方式去诉讼,去解决这些问题,很多企业采用私了或是购买,甚至是不了了之的方式,王致和此次海外追回‘金招牌’,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用法律主动保护自己。”
王致和的主动保护并非仅此一例,早在上世纪王致和就因在国内维权而引发“万众瞩目”。90年代初期,中国法院刚刚成立知识产权厅时,王致和就打响了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
北京市顺义一家校办企业侵犯了王致和的商标,王家槐说:“因为是校办企业,我们当时打算警告他们后就算了,但他们并没有停止侵权的打算,所以我们就对簿公堂,经过了三级人民法院,最后在高法和解,他们本应赔偿我们几十万元,但我们只要了1元钱,我们只想让对方知道,你可以做同样的产品,我们可以成为公平的竞争对手,但不要侵犯我的知识产权。”
“大战”后的王致和
2000年王致和实施走出国门,用了6个月的时间才拿到进入美国的通行证,期间要通过美国FDA的进口许可,这是一段极其复杂的程序。尤其在911以后,每个进口的产品还要有一个反恐号码。王家槐说:“要想进入国外市场,就得适应人家定的规矩,这是不能改变的。”
在国内市场发展,对于很多老字__号头疼的打假情况,王家槐表示,假冒产品是不能容忍的,企业虽然在品牌打假方面每年都有预算支出,还是希望能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将打假成为国家行为,而不要成为企业的负担。国家这几年越来越重视打假,但力度还不够。我认为国家应该做的事儿,该有所作为,企业该做的,一定要做到位,这样家国才能够天下!
经过了国际维权的“战役”后,今年是王致和企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据了解,王致和要在今年实现3个翻一番(比十五末的2005年)。即销售收入翻一番、利润总额翻一番、职工人均收入翻一番。而王家槐表示:“三个翻一番我们能做到”。实现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王致和开始着手指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除了保持一个强劲的发展速度外,继续加强在国际上的保护和大力发掘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将是王致和未来五年的重点。
除此之外,企业整体的品牌形象战略也在此规划内。对于王致和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展,王致和企业的领导团队已经勾勒出了一幅远景蓝图。
企业发展应量身制定
在全国几千家的老字号中,王致和是维权的幸运儿,但像同仁堂、狗不理等就没这么好运了。王家槐也表示:“老字号的保护在全国还不是很统一,老字号企业的存在是中国企业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老字号走到今天,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因为政府愈加重视,正在筹备出台老字号保护法。北京也在酝酿出台各种保护政策。”
每个老字号能够存活至今,都有其不同其他的特色。在大浪淘沙的世界经济中,老字号如何走向世界,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王家槐认为这是在当下老字号掌门人们最应思考的。但他同样强调,老字号企业发展不该简单的照抄照搬,一蹴而就,不该简单的学别人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只有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老字号企业才能生存的更好。
对于将老字号发展成为世界的中国品牌,王家槐说:“这其实很难,首先我们的老字号企业大多是从传统的手工作坊一点点演变过来的,现在让他发展成一个高度标准化、自动化的企业,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点,解决了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等问题,才有可能谈及走向世界,才有希望成为世界的中国品牌。”
王致和现在是中国老字号企业中为数不多的走向世界的,可谓老字号企业中发展较好的。但从采访中可以看出,王致和的领导层对老字号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冷静的思考,摒弃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或许这样冷静的规划思路才能够有助于将百年老字号做成“千年产业”。
Copyright © 2003-2019 版權所有 www.chinaipmagazine.com 京ICP备09051062号
|
本站內容歸本刊版權所有,若要轉載,請先獲得本刊同意
|
香港九龍旺角洗衣街金雞廣場12層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