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正视“马太效应”总第61期 文/张继哲 主编发表,[综合]文章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而在知识产权领域,“马太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以我国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布为例:2011年,国内发明人被授权的专利总量为11万多件,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拥有量高达9800多件,约占总量的9%;中兴通讯一家的3178件就占了全国总量的2.8%;我国拥有1700多家上市企业,23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企业总数更高达一千多万家,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两级分化的现象可见一斑。
多数民众对知名知识产权企业的偏爱态度也体现着“马太效应”。每当知识产权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发生竞争或冲突时,社会各方多倾向于强势一方,使得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分化愈加明显。对iPad商标案件,社会大众更多倾向于拥有众多知识产权的苹果公司。
“马太效应”作为一种普遍显现的现象,本身不具有是非与可褒贬性,在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领域的体现更无可厚非,但其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知识产权的过度集中,意味着垄断性技术和标准的过度集中,而这种集中很有可能显现为各别企业对市场的绝对垄断,不利于我国整体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解决和应对“马太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后果,需要全面的分析与解决。减小企业间知识产权贫富差距,不是靠一两个鼓励政策就可以做到的,而必须从构建长期稳定的公平市场机制出发,努力减少企业不合理负担,让企业拥有长期发展的信心和目标。科学而有效的全局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而当下我们首先就是要正视“马太效应”,只有正视,才有可能从容而合理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