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技与法律的对话总第149期 廖风华 China IP发表,[综合]文章 |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为“万物互联”提供了最前沿的基础技术,也给法学理论、实务界带来了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为技术的不确定性,即现在描绘出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辉煌前景,是否是科幻大于科学;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承受度的不确定性,即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惧”是否会超过“憧憬”。
6月17日,中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治理原则》突出了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一主题,表明了中国在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方面的态度。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更迭快、老政策解决不了新问题的现状,《治理原则》推出了“敏捷治理”。在《治理原则》中,尊重隐私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充分保障个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同时,在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使用等各环节应设置边界,建立规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在客体认定、权利归属、风险分担等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争议。在所有已提出的立法倡议中,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认定是所有法律问题的核心。此外,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人工智能与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及法律规制等,也是目前备受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China IP特别策划了本期封面故事,邀请行业专家从不同角度探析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以飨读者。
Copyright © 2003-2019 版權所有 www.chinaipmagazine.com 京ICP备09051062号
|
本站內容歸本刊版權所有,若要轉載,請先獲得本刊同意
|
香港九龍旺角洗衣街金雞廣場12層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