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比较

2009/10/09发表

  在我国,尚有90%的专利版权和闲置商标还躺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酣酣睡眠”。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性,明显不同于银行习惯的有形抵押物,因此对于渴求发展资金的中小企业,也总是把知识产权质押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从1999年第一例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在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忻州分行办理以来,这10年间,不少资金短缺而又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在知识产权融资路上可谓充满曲折艰辛。或者,对于企业、银行、政府,我们不能过于苛求,但知识产权融资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商业价值,值得企业努力为之,政府和银行重视之,方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软环境。

  从政府到银行,从银行到企业,在知识产权融资道路上,三方如何对决,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买卖知识产权路线图

  要改变政府在支持、银行在试验、企业在呐喊的局面,真正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买卖,势在必行

  最近,知易网创始人杨延超明显感觉在自己的知识产权交易网(下称“知易网”)上注册出售的数量多起来,“多的时候每天二十几个,少的话也有十几个。”看得出来,对于这样的注册量杨延超比较满意。

  “创建知易网旨在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支持版权、商标、技术等知识产权交易,并为交易提供评估、法律、资金托管、质押贷款等配套服务,通过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的形式来构建知识产权的市场,实现交易信息的全方位对接。”杨延超告诉《法人》记者。

  知识产权交易网宣言里写着这么一句话:“在我国尚有90%的专利、版权和闲置商标还躺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酣酣睡眠’。我们实在需要一根哈里波特的魔法棒,去唤醒那些沉睡着的知识产权,将它们变成宝贵的财富!”“魔法棒”的说法或许有些浪漫主义,但作为打通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环节的一种新尝试,知易网的意义不仅在于唤醒“酣酣睡眠”的知识产权,甚至能在知识产权融资的破冰之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交易市场难题

  “叫好不叫座。”这是众多企业评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最多的一句话,政府在支持,银行在试验,企业在呐喊,但面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诸多问题导致的风险早已不言而喻。

  尽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潜力巨大,但一个关键词被推到了浪尖:风险,面对这样的一个词,银行慎之又慎。原因很简单,评估难、变现难、风险大。除了要看知识产权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改进性和专利收益期限的长短,专利转让时能否顺利的找到下家也是个难题。

  无论是估值还是变现,这些本应由市场自发完成的任务和承担的风险一下落在了银行的肩膀上,而反观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却显然无法完成这一重任,交易方式过于单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统筹规划,交易机构定位和服务对象不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本该有的功能和作用。

  无奈之下,几家试水的银行只能另辟蹊径。为了降低违约的可能性,银行抬高了申请门槛,加大了对企业资产资金流动性、业务收入的审核高度,对贷款的用途和期限作了限制要求,比如限制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禁止资金流入证券和期货市场。除此之外,银行还规定了授信额度,根据知识产权的评估值,一般的授信额度控制在了25%—30%左右。

  这就使得大部分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被拒之门外,而融到资的企业也并不好过,低授信额让这些企业只能拿到评估值四分之一的贷款,而利息加上评估费、担保费等一系列的手续费就已经大概占了贷款总额的10%。

  “从长远来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要真正落实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根本的问题要数知识产权市场缺失。”作为北大知识产权法博士后,如何实现知识产权资本化一直以来都是杨延超最关注的问题,“面对这样薄弱的一个市场,会导致企业有技术却很难被发现,银行想放贷但缺乏有效的途径寻找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企业想借贷又跟银行对接不上等诸多问题。”

  知易网的尝试

  “想要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项业务,关键是要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和银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易市场环境,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找到一个合理的平台,知易网也正往这个方向努力。”杨延超告诉《法人》记者。

  目前,国内从事知识产权交易的专业网站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由政府建设的平台网站,另一部分则是一些中介性质的交易网站,其中类似淘宝网这样的综合性网站也有部分交易,但绝大部分模式仅限于委托交易,且交易过程繁琐操作性不强。对此杨延超认为,要想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健全配套机构和增强服务意识。

  “更深一层说,我们希望知易网不仅能搭建一个知识产权交易的平台,更希望能通过这么一个平台进行对知识产权的经营,比如自行买入一些专利成果,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改进和深度开发,或者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投资开发,实现交易、配套服务和经营增值的一体化。”杨延超谈道。

  为了使交易市场更加稳定,知易网设立了知识产权专门的评估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由专业人员评估知识产权价值,并出具知识产权评估报告作为定价参考,交易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则由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并负责处理。

  在一些重大项目上,知易网还会提供中介服务,为知识产权人寻找投资方或为投资人推荐合适项目。此外,知易网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心,可代理委托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设定担保向银行办理贷款业务。

  “类似知易网这样的项目是要用心去做的,就像一个专卖店,不仅需要懂行、懂市、产品好,售后服务也很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知易网有一个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负责把一些精品的项目做成简单幽默的FLASH,这样就有利于对该技术形成一个直观易懂的概念。此外通过法律、评估、保障中心等相关服务,也极大的简化了交易过程,增强了安全保障。”杨延超告诉《法人》记者。

  政策推力

  要想真正优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仅仅靠知易网很难做到,这其中更需要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多方努力,其中,如何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给予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极大鼓励,这其中也包含了知识产权担保贷款,科技部、证监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文件,鼓励知识产权担保贷款,但杨延超认为仅仅有这些政策和文件还不够,还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相关问题。“目前知识产权担保质押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依照《担保法》和《物权法》,但是其中包括和规定的法律问题尚不完善,很多制度都存在瑕疵,甚至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都存在问题。当务之急是设定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典,把不同性质的问题纳入到不同的版块当中去。”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粟认为,政府应该出台一个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的法规,“中、外的中小企业不一样,中国相当一部分不是初创型的,而是转制或改制型的,所以对知识产权的发现机制、评价机制,和包括质押在内的实现机制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定。”

  在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的同时,要促进各类知识产权通过市场进行转化,汪海粟认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企业无形资产发现、判断和营运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培训让企业认识市场,同时对从事无形资产评估的行业机构、专业人士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如此才能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汪海粟告诉《法人》记者。

  深圳的冷门怪象

  全国“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实效并不乐观。知识产权产量位居全国三甲的深圳,就遭遇了融资冷场

  金融危机把中小企业逼上了绝境,但是却也让知识产权这一不被看好的融资工具被翻了出来,自打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出六个知识产权局质押融资试点单位以来,全国各地从南至北、从东到西“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实质效果还不是那么乐观,但是成绩还是有的,六个试点单位所在地都先后出现了所谓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例”,北京和湖南的融资额也都过了亿。

  但是在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城市中间,我们看不到深圳的身影,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地方还是少数,深圳这方面不突出很正常,但是如果了解深圳知识产权在全国的地位,就会明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深圳遇冷不太寻常。

  深圳怪现象

  与北京相比,深圳知识产权产量还稍逊一筹,但也是稳坐全国前三甲之列。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字对比来说明这座城市在知识产权上的成就:2009年5月份深圳专利授权量2199件,相当于湘潭市2009年前五个月专利授权总量238件的近十倍,湘潭今年五月份的专利授权量只有44件,连深圳的零头都不到(见表1)。

  但是有意思的是,作为知识产权创造大市的深圳,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却远远落后于湘潭。湘潭是最早摸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城市之一,从2004年到现在湘潭市先后向7家企业发放了4250万元贷款,而深圳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并没有独立展开。正因为如此,湘潭市知识产权局才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年初确定的首批六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之一,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现与深圳工商局、质检局合并为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名落孙山”。

  深圳地平线律师事务所颜林波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关注着深圳知识产权质押的状况,他们为“深圳怪现象”总结了三个原因。首先,深圳的政府行政理念是一种服务型的政府,政府更愿意主要由市场来调配资源、决定一项事务的生长或枯萎。而在影响知识产权融资项目的众多因素中,还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起到决定作用,湖南和北京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突出成绩,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推动。比如湘潭市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操作中要出具推荐意见,并最终盖章认可。

  颜林波将第二个原因归结为深圳的银行业在盈利状况尚好的情况下,并不是很愿意吃螃蟹,信贷品种和尺度上相对保守。深圳聚集着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同州电子、TCL、创维、宇龙、朗科等一大批效益可观的规模型企业,对于他们来说,资金上的压力并不明显,即使需要融资,他们也会考虑传统的实物抵押。正是他们保证了深圳当地银行的效益,让它们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探索很消极。

  最后一个原因是深圳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因子,尤其是中小企业比较活跃,深圳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互保金等方面相对比较发达,也就是说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很多,相比其他城市的企业来说,深圳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

  深圳原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向《法人》记者透露,他们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上确实没有什么动作,主要靠企业自己去操作,而且感觉企业这方面需求不是很强烈。这印证了上述对“深圳怪现状”的分析。

  中小企业的愁肠

  虽然深圳大企业扎堆,但是99.2%的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手里握着有效的知识产权,却还为资金问题愁肠百结。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当然希望通过手里的知识产权换来资金,维持或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只是鉴于知识产权估值难、处置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它们不敢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奢望过多。

  深圳欣锐特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欣锐特”)是一家年营业额1000万元左右的民营企业,厂房是租来的,设备是动产,但是拥有已经实施并可以产业化经营的专利技术。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欣锐特自己与银行接触,开始摸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道路。

  欣锐特负责该项目的毛会计表示:“他们现在只是有这个想法,还没有到实际的操作阶段。”他告诉《法人》记者,欣锐特此前没有任何形式的融资,公司运转的资金都是股东的自有资金,维持公司现在的运转暂时还没有问题,但是想扩大规模肯定需要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无疑是非常适合他们的融资方式。

  欣锐特选择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进行洽谈,两家都表达了愿意开展这项业务的意愿,但是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欣锐特到产权登记部门进行产权登记;二是产权要在深圳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这其实反应了银行在做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时两个最基本的担心:产权不明确和变现困难。毛会计告诉《法人》记者,这两个要求对欣锐特来说是不难实现的,因为知识产权是他们自己的,登记和挂牌没有一点问题。

  但是由于此前没有做过类似业务,两家银行都没有现成的操作路径,事情也就停留在磋商层面,没有实质进展。毛会计认为,横亘在他们和银行之间的最大障碍还是评估问题,对同一个知识产权,几家评估机构背靠背评估之后,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一个机构说值600万,另一个机构却是3000万,始终没有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结果。

  据毛会计介绍,由于正在忙着申请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欣锐特已经暂时停止了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上的努力,相比虚无缥缈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头衔可以获得的实惠更为靠谱。

  民间的努力

  2009年1月的一天,深圳地平线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看到了《南方都市报》刊登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讲话,刘明康在讲话中指出,为解决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银监会尝试允许企业用知识产权来做质押,弥补担保和抵押品的不足。这位敏感的律师当即意识到,他们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可以做些什么,虽然不能保证做成什么。

  他和同样关注这一问题的三位同事交换意见后,一个在深圳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项目初步形成了。之后,他们找到了这个项目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知识产权的估值专家——深圳市无形资产评估师协会秘书长王毅,而彼时的王毅对这项工作也是关注了很久,双方很快取得共识,经过多次讨论,一个详细的工作方案已经制定出来。

  深圳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颜林波是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她告诉《法人》记者,他们目前正在向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个方面进行沟通和推动,目前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根据他们的方案,在知识产权估值风险上,深圳无形资产评估师协会对评估机构进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同时将其120位各行业的专家库共享给这个项目,在估值过程中引入专家论证,尽量消除评估中的主、客观偏差。在对处置风险的控制中,项目设计了两个措施:第一是在拟质押知识产权的范围内就要选择普适性,可交易的知识产权,不接受专属性的权利如商业秘密的质押;第二是联系深圳产权交易市场,保证在第一时间对接交易所的柜台交易。

  作为律师,颜林波和她的同事们也将参与风险控制的全过程。颜林波告诉记者,他们会对贷款人的经营情况、合法情况以及管理层面貌等方方面面进行尽职调查,通过对贷款主体的把关,希望能够在市场主体中漂出一部分积极向上、有盈利能力的企业作为贷款主体,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

  在没有政府进行实质性支持的情况下,颜林波和他们的项目组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类似湘潭知识产权局的角色,他们跑银行、跑企业、跑评估机构,试图在他们中间架起一座互信的桥梁。但是这个工作在深圳开展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银行都表示这个项目很好,一定会推行,但是一到操作层面就说没有办法实施;中小企业都缺钱,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一到操作层面就开始犹豫;更关键的是,深圳政府不可能像内地政府那样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上亲历亲为。

  如果说从全国来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在深圳将有更长的路要走。

  何时真正全面开闸

  金融危机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10年前的故纸堆中走了出来,也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走上了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模式

  1999年,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忻州分行为忻州市云中制药厂办理了一笔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200万元的业务。这是有据可考的中国首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十年时间过去了,有趣的是关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话题仍然是如何破冰。

  今年年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欣喜地公布了以下数据:2009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42.6万件,同比增长23.1%;专利授权25.2万件,同比增长31.3%。但是《法人》记者同时注意到另一组统计信息,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专利权质押合同只有76例,其中仅有29例已从银行获得融资。两组数据对比,发挥融资作用的专利权比例接近为零。

  政府借力

  如果不是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将中小企业拖入资金困境,估计上述成绩也是难以取得的。正是基于救中小企业于水火的初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讨论才能在全国范围内风生水起,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是政府知识产权部门、科技部门不遗余力的推动。

  今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了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北京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吉林长春市知识产权局、湖南湘潭知识产权局、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知识产权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和江西南昌市知识产权局,旨在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紧张等难题。

  实践中,六个试点单位都以积极的姿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先后出台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资金和融资中介机构扶持补贴的政策,此外还主动与银行签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协议。在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下,其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扶持政策,其中尤以成都力度为大。在成都,一旦企业贷款出现问题,政府将承担其中90%的损失,银行仅承担10%,扶持力度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今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启动了第二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成都市知识产权局因其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上的成绩成为第一个进入试点名单的单位,与其一同进入试点名单的还有江苏无锡、、浙江温州、湖北宜昌、广东广州、东莞等5市的知识产权局。

  北京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最好的一个城市。截至目前,北京共有4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贷款余额近4.53亿元。这说起来还得益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以及北京银行先后签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一家就贡献了4.17亿元。

  “放到全国来看,这份成绩单是最好的;但与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相比,还差得很远。”北京市科委副主任王荣彬说,“特别是专利权质押贷款,只有1个多亿,与北京2008年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国首位的地位极不相称。”

  但是与另一个城市相比,北京或者不用这么汗颜。深圳发明专利数量仅次于北京,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到了全广东省的二分之一,这样的成绩估计全国只此一家。但是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问题上,深圳的成绩几乎为零。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29例由银行办理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深圳只有一起。

  十年难题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十年而成绩乏善可陈,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中国资产评估准则起草小组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粟认为根本原因有三个:价值的不确定性、变现难和估值难。

  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性,明显不同于银行习惯的有形抵押物,因此他们总是把知识产权质押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汪海粟认为,这是对无形资产价值规律的认识惯性造成的误解。他向《法人》记者表示,“不论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存在不确定性,同样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都是可以在风险中分类分析,只是这样分类分析的观念还没有被有关部门普遍接受。”

  第二个原因是变现难。不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快速变现,风险一旦发生,应对风险的质押物就能够交易出去以制衡风险,而无形资产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成熟的可交易市场存在,这不免让银行担心无形资产的变现问题。“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对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他们的核心资产,企业一旦有钱就希望把知识产权赎回来,而银行手里握着企业的核心资产,他们的风险可以用较低的折扣来制衡”。因此汪海粟认为,“知识产权变现难不能绝对化,事实上,有一些无形资产也是容易变现的,比如特许经营权。”

  如果说上述两个阻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的因素,还可以从认识上进行一些厘清,第三个因素却是客观存在。实践中,对于同一个知识产权,几乎是有多少家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就会有多少个的结果。汪海粟告诉《法人》记者,知识产权评估在方法上、参数上确实有一些问题没有被解决,比如评估可以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但是不论用哪种方法都会受到参数选择、市场信息的取得以及评估人员经验多寡的制约,这是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技术障碍,需要研究克服。

  一个好消息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合作开展的课题——无形资产质押评估研究——经过一年的调研已经完成。作为该课题的负责人,汪海粟告诉《法人》记者,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无形资产质押评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目前研究报告已经提交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他们还在研究报告基础上草拟了以无形资产质押为目的的评估指导性文件。这一文件或许有助于完善该项工作。

  继续破冰

  “今天中国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更多的不是与大型企业相关,因为这种企业银行是求之不得,而是与中小企业相关,与国家政策相关。”汪海粟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这一特征不能不说与金融危机有关,金融危机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故纸堆中走了出来,也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走上了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模式。

  作为知识产权大市的深圳却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上无所作为,正是与此有关。与内地的政府不同,在改革前沿开拓了三十年的深圳政府已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它不可能像内地政府那样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大包大揽。在知识产权估值难、处置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以自身的力量去和银行博弈,自然成效甚微。

  政府的推动无疑会加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进程,但是这一制度要真正成熟起来,还是要靠内生的力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本来是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事情,金融危机之后,似乎变成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事情。没有大企业的支持,小企业该如何说服被大企业喂饱了的银行接受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

  十年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还是在破冰路上前行。对于企业、银行、政府,我们不能过于苛求,毕竟像汪海粟教授所说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全球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且十年间我们也不是一点成绩没有,至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经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头等大事,比这更让人欣慰的是一股民间的推动力量正在悄悄崛起。比如,在政府扶持力度较弱的深圳,一个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计划已经在一群律师和深圳无形资产评估师协会的努力下成型,而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博士后杨延超竟凭一己之力建立了中国首个知识产权交易网——知易网。

  所有这些都预示着,这条破冰之旅快结束了。(法人杂志 王磊磊 马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13621279650 13621252760,邮箱:chinaip@chinaipmagazine.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