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华人科学家与今年诺奖得主争专利

2020/10/09发表

美媒称,CRISPR基因编辑应用拥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把该技术应用于人类医疗的专利权是一个巨大的财源,并已陷入长达数年的专利争端。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0月7日报道,10月7日早上,微生物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生物化学家珍妮弗·杜德纳因为发现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任何诺贝尔奖都是引人注目的,但是今年的化学奖在两个重要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项授予两位女性的诺贝尔科学奖;而且该奖是在研究成果发表仅8年后就授出了,而诺贝尔奖大多颁发给拥有数十年历史的研究。

报道称,这本不该让人太感意外:不仅以科学标准,而且以生物技术行业的标准来看,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都在以极速推进。自从在一次会议上碰面并在海滩上偶然散步交换想法后,沙尔庞捷和杜德纳便一直在忙碌。她们一边管理各自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一边还参与创办了共6家公司,每家公司都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不同方面。

报道指出,在这些公司中,有3家——埃迪塔斯医药公司、Intellia治疗公司和CRISPR治疗公司——在2016年就上市了,距离发现CRISPR/Cas9技术仅仅四年。杜德纳与他人联合创办的马默斯生物科学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获得了4500万美元的B轮投资。她参与创办的另一家企业斯克赖布治疗公司在10月6日刚获得了2000万美元初始投资。沙尔庞捷在2014年与他人联合创办的知识产权企业ERS基因组技术公司致力于向其他企业发放CRISPR/Cas9技术使用特许权。

这些投资规模之大、以及这些首次公开募股(IPO)速度之快,是因为CRISPR基因编辑应用拥有的潜在价值。把该技术应用于人类医疗的专利权是一个巨大的财源,并已陷入长达数年的专利争端。在杜德纳和沙尔庞捷发明CRISPR技术几个月后,供职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的生物化学家张锋和遗传学家乔治·丘奇分别证明了该技术可用于构成人类的那种复杂细胞。

这场争斗也许尚未完全结束。

尽管存在专利争议,但利用该技术的基因编辑应用仍然不可阻挡地前行。张锋与他人联合创办了自己的生物技术企业,其中一家已经上市。丘奇与他人联合创办了数十家公司,其中几家采用CRISPR技术从事基因工程。

报道称,这并不意味肯定能以此治疗人类疾病。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应用于治疗肌肉萎缩、血液病和囊性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但进展缓慢。迄今为止,世界尚未看到哪项基于CRISPR技术的人类治疗方案获得批准。

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诺奖宣布现场电子屏幕上显示两位获奖的女科学家(图片源自新华社)

来源:参考消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010-52188215,邮箱:chinaip@hurrymedia.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