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企业对接金融资本 版权换贷款机制仍需完善

2009/07/29发表

  一边是文化创意企业嗷嗷待哺,一边是银行有大量准备贷出的巨款——就在普通大众对于版权贷款形式还很陌生的情况下,日前北京银行与北京光线传媒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向后者提供意向性授信2亿元电影打包贷款,从而开辟了电影版权和金融资本对接的通道!

  怎样实现资本和版权的对接?当电影不能带来利润时谁来承担风险?记者试图通过对相关机构和企业的调查,理出影视企业与金融资本对接之路。

  版权质押并非关键

  据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介绍,2亿元电影打包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光线传媒未来3年近40部电影的制作和发行。这也是迄今为止金融业以版权质押组合担保方式为影视企业发放的最大单笔贷款。

  在这批项目中,即将投入拍摄的《聊斋》、《夜行侠陈真》、《花田喜事2010》、《四大名捕》等影片中的一部分将打包作为版权质押,这2亿元可以在限期内多次提款、还款、滚动使用资金。王长田称,在2亿元的最高限额内,光线按照具体的项目向银行申请提款,银行在对每个项目进行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资金。

  连城资产评估公司总经理刘伍堂针对电影版权质押的实效性认为,版权市场价值很难估算,所以版权质押的实际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相比电影的版权,银行可能更看重企业以往业绩和公司资金状况,企业信誉、市场潜力和盈利模式比版权可靠。

  在此次战略合作中,光线传媒的企业账户、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也将交给北京银行,此外,光线传媒还承诺将IPO募集资金归集放在北京银行。可见双方的战略合作并不仅仅是电影版权质押那么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光线通过战略合作对北京银行也有反哺作用。

  事实上,银行对电影版权质押贷款十分谨慎,真正拿到贷款的也只是像华谊、光线这样的优质企业。

  据了解,在银行以“规避风险”为第一原则的前提下,之前华谊兄弟的《夜宴》是通过寻找担保机构获得的银行贷款,周润发主演的《黄石的孩子》也采用了固定资产抵押加上担保的方式,而并非单纯的电影版权质押。

  风险仍存 谨慎中前行

  尽管这样,银行对版权质押担保的实际效力“并不踏实”。像光线、华谊这类的公司主要以影视广告为主,属于轻资产公司,银行要考虑的问题依然是:如果贷款出现问题,贷款如何处置?

  “电影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首轮收益是电影最大的收益,电影放映完了,版权如何体现?”刘伍堂认为。

  而在另一方面,一旦电影投资失败或者票房不好,那么质押权如何变现就会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北京市安中律师事务所张明律师表示,我国在抵押、质押权的行使方面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没有转让和残资处理的二级市场,影视版权等非传统的质押物如果要“变现”,不确定性很大,程序复杂,周期也长。

  这一切风险自然也就转移到担保公司身上。当企业出现还款困难时,担保公司要承担代还款责任。而一旦质押的版权不能在转让和拍卖中变现,担保公司的垫付款也就“打了水漂”。

  对此,王长田表示,电影票房收入不稳定,如以单部影片版权作为质押,银行风险很大,所以这次公司和北京银行采取了几部影片打包质押方式,正是为了降低银行的风险。同时,打包贷款的资金还可在几部影片内相互调剂和平衡,资金使用就更灵活。

  融资保险机制仍有缺失

  对于银行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风险控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完善的担保机制。

  刘伍堂表示,国内目前的电影版权质押贷款缺乏完善的机制来完成。电影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如何找到电影业独特的融资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国外,电影公司获得银行贷款不是通过版权融资,而是通过完整的保险机制来贷款。就拿好莱坞来说,每位导演、演员、编剧等的相应身价和票房号召力都有市场累积的数据,有不同的等级,一个剧组启动前要上保险是基本的常识,保险公司的评估班子能立刻算出某个剧组能有多少票房指数,根据这个班底的级别给予一个保险额,如果级别较弱收取的保险费就很高,保险公司可以赚取巨额利润。而如果剧组发生意外或者票房达不到保险公司评估的额度,保险公司会按比例赔付,银行则参照保险公司的估值额度,按比例提供贷款。

  然而,国内保险公司却未能担当这一角色。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都只是针对导演、演员等一些个人的人身、财产的保险,但却没有对投资、融资的全面保险。银行也希望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希望保险公司可以有一些特殊的融资保险业务,但是一直没有成型。

  张明律师认为,保险公司资金雄厚,对于投保的投资、贷款项目承担理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利好的,但是目前,中国的金融机制和法律系统内要实现这种模式仍很困难。

  对此王长田感同身受:“国外银行提供贷款,中间会委托一个票房管理公司,专门控制票房和资金回收。很多电影投资后,可能不能按期完成,针对此类风险,国外就有公司提供一种"再担保"以保证影片的完成。而中国市场上则缺乏相应的配套机构,银行和企业之间专业的服务公司几乎没有。”(每日经济新闻 谢晓萍)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13621279650 13621252760,邮箱:chinaip@chinaipmagazine.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