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乐曲《东方红》就是由1957年在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编钟演奏的。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信阳的民间文艺家就曾三次把信阳的“花挑”“花伞”“三把伞”“丰收乐”“围灯”“山歌”“小调”等民间歌舞唱到郑州、北京,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信阳民歌传承人石体洁等演员们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并和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合影留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部门多次组织民歌摄制组赴现场进行拍摄录制工作,完成了102首民歌的录音录像,从中精选出46首,在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的支持下,制作成VCD音像光盘,由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信阳民歌兼具南北民歌的特点,沿淮河两岸受北方民歌影响,歌曲粗犷豪迈;山区则受到南方民歌影响,歌曲细腻婉约。信阳民歌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体系完整;其中又可根据演唱内容和产生时代细分为情歌、小调、叙事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仪式歌、号子、山歌、田歌、灯歌、会歌、儿歌、叫卖歌及其他类十余种,涵盖了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广泛题材。

  由信阳商城民歌《八段锦》改编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脍炙人口,唱响了全国,影响了几代人。2017年,以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编曲王霁初为原型,以发生在信阳商城的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为创作背景打造的河南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唱响河南,掀起了阵阵好评。全剧充分彰显了全国“歌舞之乡”信阳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特征、曲调风格,伴随着《打商城》《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八段锦》等大量曲调悠扬实物原生态信阳民歌,反映了信阳群众创造性文艺天赋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2008年信阳民歌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