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皮绣:日月山下的艺术珍品

  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蕴涵,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

  这一艺术珍品,深刻地反映了农耕和牧业两种文化的交融。

  通过这一古老的皮绣,我们能否管窥湟源经济贸易的发展?它是茶马互市的产物吗?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位于黄河北岸、西海之东、湟水源头的湟源县,是我省农业区和牧业区的接合部。早在西汉,这里就是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地,素有“海藏通衢”“环海商都”之称。这里有汉唐古堡、茶马互市、唐蕃古道等众多文化内涵丰厚的遗址。受到独特地理位置和农耕牧业双重文化的影响,丹噶尔皮绣显得别具一格,探究这一日月山下的艺术珍品,对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历史渊源

  何为皮绣?顾名思义,皮绣是一种在各类皮张上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蕴涵,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民族瑰宝却鲜为人知。

  初冬时节,记者在湟源县文化馆见到了杨芬云等人。七八位妇女手里拿着各式绣品,按照图案一针一线地绣着,屋子里出奇地静,对我们的到来她们浑然不知。

  岁月像一条匆匆流淌的河流,带走了许多的往事和记忆,可沉淀下来的却是闪光的艺术珍品。湟源县文化馆副馆长张永福面容清瘦,深陷的双眼炯炯有神,说起皮绣,他的话匣子打开了。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丹噶尔”,这里是羌人早期生活栖息的地方,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的结合点,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盛唐时在此曾设茶马互市,开辟了唐蕃古道,宋代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为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末,丹噶尔城又成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各地商贩、能工巧匠纷纷入驻,牛羊、毛类、皮张等各类货物集聚,贸易兴盛、经济繁荣。“小北京”“环海商都”的美誉名传四方。

  “湟源地处农牧区的交接地带,皮张货源充足,这有力促进了皮革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技术高超,专门从事皮革加工生产的匠人,为丹噶尔皮绣的产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张永福说。

  的确,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数千年来,各民族在这里集居融合,繁衍生息,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绽放异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各类皮张便成了表现这一愿望的最好载体。丹噶尔皮绣正是在这种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珍品。

  到明清时期,丹噶尔皮绣逐渐趋向成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皮绣艺术品,它的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多个方面,画面栩栩如生,形式涵盖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用料多为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绣法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刺绣技艺。整个作品原始古朴,底蕴丰富、制作繁杂,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

  制作艺术

  走进丹噶尔皮绣展览室,仿佛走进了一部浓缩的历史。文成公主、日月山下、草原新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画面在这里交相辉映,精美的皮绣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这个浓缩了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用毛线、皮绳、马鬃及丝、绒、棉等多种颜色的绣线,运用平绣、网绣、盘金绣、拉锁绣等针法。并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物象、不同纹理、不同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构成各种优美的图像、花纹,再加上结构虚实结合,明暗对比,增强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可以想象,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早期开始用羊毛、皮绳等材料,在靴帽、箭筒等皮质品上,刺绣原始的图腾符号,作为装饰或崇拜物。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绣也逐渐融会了南北各地的绣法和技艺。

  杨芬云是文化馆的技术指导员,她说,皮绣品种形式千变万化,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用途可设计制作出不同样式,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案。同时,还融入名人轶事、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寓教于乐的内容,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清平盛世的赞颂。随行的湟源县委宣传部的白成莹说,皮绣也是居家装饰的好工艺品。它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觉。

  传承保护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丹噶尔皮绣这一精妙的手工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它鲜为人知。因此,挖掘、保护、继承和开发丹噶尔皮绣,“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有积极意义。

  湟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国权采访时告诉记者,近年来,湟源县把丹噶尔皮绣作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工作内容,建立研发机构,指定专门人员,并组织或邀请有关文化专业人士,搜集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经过挖掘和整理,初步摸清了这一艺术珍品的起源、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同时,培养了一些民间艺人,保护和革新了传统皮绣,制作出了一批精美的皮绣产品。

  这让我们颇感欣慰。记者在湟源县文化馆看到,经过艺术革新的丹噶尔皮绣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了现代各种刺绣技巧和新型材料,它的形式更加多样,题材更加广泛,并融入堆绣、盘绣、藏绣、刺绣等手法。

  夜空辽阔,星汉苍茫。高原的初冬寒气逼人,在夜幕中我们离开了湟源,临走时文化馆的4楼上灯火通明,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延伸阅读:

  顾名思义,皮绣是一种在各类皮张上进行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蕴含,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绣品构图严谨,色彩鲜明,针法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欣赏把玩皮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居家装饰也以皮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可以说,丹噶尔皮绣是青藏高原民间艺术的一绝,为湟源乃至全国所独有。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丹噶尔”,为古羌人生活栖息的地方,是由内地通往西部牧区至西藏的交通要隘,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的结合点,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盛唐时在此曾设“茶马互市”,开劈了唐蕃古道,宋代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为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未民初,丹噶尔城又成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英、法、美、俄等国设立洋行,各地商贩、能工巧匠纷纷入驻,牛羊、毛类、皮张等各类货物集聚,贸易兴盛、经济繁荣,仅皮张年交易量就达30万件,使湟源以“小北京”、“环海商都”的美誉名传四方。

  加之湟源处于农牧区的交接地带,皮张货源充足,这又有力促进了皮革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技术高超,专门从事皮革加工生产的匠人,为丹噶尔皮绣的产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数千年来各个民族在这里集居融合,繁衍生息,各种文化在这里交会碰撞,绽放异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各类皮张便成了表现这一愿望的最好物质。丹噶尔皮绣正是在这种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真品,文化内含丰富,制作艺术精美。

  皮绣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这里生活的羌族先民们开始用羊毛、皮绳等材料,在皮制服装、靴帽及箭筒等物品上简单刺绣原始的图腾符号,作为装饰或崇拜物。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绣也逐渐融会了南北各地的绣法和技艺,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内容、用料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丰富、繁杂和精美。

  到明清时期,丹噶尔皮绣更趋成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皮绣艺术品,其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式涵盖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用料多为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绣法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刺绣技艺。整个作品原始古朴,底蕴丰富、制作繁杂,逐渐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成为民族文化中瑰丽的亮点。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丹噶尔皮绣这一精妙的手工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因此,挖掘、保护、继承和开发丹噶尔皮绣,对于传承文化艺术,打造文化湟源品牌,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湟源县把丹噶尔皮绣作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抓手,建立研发领导机构,指定专门人员,并组织或邀请有关文化专业人士,搜集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初步摸清了其起源、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同时,培养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对传统皮绣进行了保护和艺术革新,制作出一批精美的皮绣产品。

  经过艺术革新的丹噶尔皮绣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各种刺绣技巧和新型材料,使其形式更加多样,题材更加广泛,并融入堆绣、盘绣、藏绣、刺绣等手法,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反映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内容,运用多种针法和颜色的绣线,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从而,使丹噶尔皮绣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更加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形神兼备,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力,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丹噶尔皮绣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有机地融入了汉、藏、蒙、回等各民族及青藏高原的文化基因,包含了民族文化的精粹,有着其独特的制作艺术。

  皮绣取材特制的各类皮料,用毛线、皮绳、马鬃及丝、绒、棉等多种颜色的绣线,运用平绣、网绣、盘金绣、拉锁绣等针法,进行艺术再创造。并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物象、不同纹理、不同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构成各种优美的图像、花纹,再加上结构虚实结合,明暗对比,增强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其艺术特色形象生动、粗犷逼真,质感强烈。

  皮绣品种形式千变万化,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用途可设计制作出不同样式、形状的皮绣工艺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案,画面绚丽多彩,富于变化。并按内容进行细化分类,有机结合传统艺术和现代技艺,生产各种系列产品,形成集民族性、地域性、生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民族艺术产品。

  同时,还融入名人轶事、神话故事、忠诚良将、家乡美景、风土人情等寓教于乐的内容,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清平盛世的赞颂,体现了普天同庆、吉祥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使不同层次、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人,不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本文来源: 西海都市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