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下去

 
徐朝兴
 
 
徐 凌
 
 
竺娜亚
 
 
哥弟结合三环瓶 徐朝兴 制
 
 
双龙熏炉 竺娜亚 制
 
 
秋韵  徐 凌 制
 
       徐朝兴,1943年出生,龙泉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从艺57年来,勤耕不辍。制瓷严谨,为人朴实,善于钻研,制瓷技术炉火纯青,形成他清纯、典雅、洗练的艺术风格,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先后成功开发哥弟绞胎、哥弟混合、露胎装饰、青瓷玲珑、点缀纹片、跳刀等新工艺。在发扬传统青瓷菁华的同时,拓宽了青瓷的美学范畴,深化了陶瓷文化的内涵。作品被美国白宫和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等收藏。
 
       徐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73年生于浙江省龙泉市,199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留学日本国熊本县天草郡慈永会陶艺研究所。1999年,《万邦昌盛》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1年应邀赴韩国参加第六届韩国康津中韩青瓷文化;2002年,《秋韵》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2002年,《秋韵》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等;2006年,《大斗笠碗》被龙泉市博物馆收藏;2008年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和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展览,并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做学术交流;2009年,《太阳雨》获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哥窑斗笠碗》被龙泉市华严塔收藏;2010年,《海的呼吸》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
 
       竺娜亚,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76年生于余姚。1994年开始唐三彩壁画创作,1996年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从事青瓷。2005年《热带》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青罐》获中国五大名窑展金奖;2008年,作品《瓜形玉鼠壶》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瓷舟》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热带》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08年7月参加中、日、韩三国大学文化交流,《涌泉》获第一届浙江省中青年青瓷创新评比金奖;2010年,《香音》获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 “天工艺苑杯”特等奖。
 
       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龙泉窑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久远、窑址分布最广的历史名窑。迄今在龙泉已发现烧制龙泉青瓷的古窑址达360多处。在17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传统的独特的烧制技艺,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榜上有名。这是全球第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这些荣誉的得来,青瓷界不得不感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他不但是第一位青瓷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还是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政协文史馆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日前,我们再一次前去龙泉专访年过七旬的徐朝兴大师,虽说徐朝兴在青瓷界可谓如雷贯耳,可他说起自己的人生历程却用了“一言难尽”4个字。1956年,刚刚小学毕业、年仅13岁的徐朝兴带着父母给的7元钱、一条棉被和一床草席离开家,开始了谋生之路。步行了40多公里路后,徐朝兴走进了龙泉一家青瓷厂,成为了厂里的小学徒。龙泉青瓷经历了北宋的发祥、南宋的鼎盛、元明的广泛传播,于清朝时走向衰弱,康熙年间以后,龙泉的青瓷几乎中断了生产。1957年,周恩来总理提出恢复五大名窑的指示,龙泉青瓷的恢复之路才开始着手进行。在当时的一个恢复龙泉青瓷的仿古小组中,徐朝兴破天荒地以学徒的身份成为了8个人中的一个。1959年国庆前夕,失传300多年的龙泉青瓷烧制成功;1963年,失传700多年的哥窑烧制成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好像一下子发现了青瓷的魅力,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每天5点起床,利用8点半前的这3个半小时去工作室拉坯、修坯。“我的时间都是一分钟当两分钟用,没办法,就算事情多也要挤时间。”徐朝兴如是说。
 
       自古以来,哥窑与弟窑以各自不同的风韵,给龙泉青瓷以风格不同的美感。上世纪90年代,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的张守智教授对徐朝兴说:“龙泉青瓷发展到现在,要是在传统之上能再有创新就好了。”一句话点醒了徐朝兴,他开始思考:“哥窑、弟窑从来都是各有特色,但能不能让两者来个有机结合呢?”由于哥窑和弟窑,所需的釉色、泥土完全不同,如果要将哥窑的黑胎和弟窑的白胎来个“完美融合”,就必须让两者以完美的比例混合、掌控好烧窑的温度,并克服来自釉色配方上的困难,这些徐朝兴都一一做到了。最终,他烧制出了白胎部分开大片、黑胎部分开小片的“哥弟瓷”,既有哥瓷的龟裂纹路,又有弟瓷的莹润质感,这是青瓷艺术史上不得不说的大胆变革。
 
       为了把龙泉窑烧制技艺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徐朝兴收徒21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得意门生、工艺美术大师、我国婺窑传人陈新华。1973年,陈新华高中毕业后分配在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后赴龙泉瓷厂学习陶瓷工艺,幸运地遇到了他一生的恩师徐朝兴。陈新华在徐朝兴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了有近2000年历史、失传了600多年的婺州窑。今年7月16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上“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榜上有名。对于今天的成就,陈新华一直念念不忘徐朝兴从当初到如今对他的悉心指导。
 
       中国美院陈淞贤教授曾撰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作为由韩美林题写书名《徐朝兴从艺50周年回顾展》的序一。在这篇点评当代青瓷泰斗徐朝兴的文章中,也能看到徐朝兴之子徐凌的影子。徐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在龙泉青瓷艺术家群体中,徐凌在中青年中算是扛旗的人,这得益于自幼跟着父亲从手工练泥、拉坯、修坯、施釉、烧窑等,凡是与青瓷艺术有关的工作他都抢着干,与青瓷艺术有关的书,他也抢着看。“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的作品在成百上千次火与土的历练中脱颖而出。获奖作品《哥窑刻花牡丹瓶》中,他继承了五大名窑之一的龙泉哥窑纹裂成纹见长、釉层饱满丰厚、庄重典雅的特点。他还学习了徐朝兴的跳刀装饰技法,创作了不少让藏家着迷的作品,深受青瓷爱好者的青睐。
 
       徐凌曾赴日本留学,吸取了当代国际的审美观念。他的最大特点是跳出传统的框框,从传承走向创新。在这点上徐朝兴讲得很坦然:“徐凌的风格和我不相同。”这是龙泉青瓷明天的希望,更上层楼的必由之路。陈淞贤教授在《求新求变——再创龙泉青瓷艺术高峰》一文中指出:“更加注重人性展露,体现了年轻一代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他们应该是龙泉青瓷的未来和希望。”陈淞贤把徐凌定格为龙泉青瓷的新生代。徐凌继承了其父的创作风格,其作品清新素雅,又融入了当代的审美意识,其作品能令人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还擅长不同装饰技艺的综合运用,形成虚实相间的视觉图式,自成风格,超前并有前卫感,受到大家欢迎。徐凌虽然是科班出身,之后又在日本留学,不乏现代元素,但他的瓷艺风格更多的却是仿古,作品中绞胎数量众多,精品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凌比他父亲走得更远。
 
       龙泉窑只是兴于南宋,而绞胎瓷艺最早出现在唐朝。早在唐朝,瓷艺有两大代表,一是唐三彩,二就是绞胎。当时,中国的名窑大都在北方,距离皇城近,绞胎艺术在南方难得一见。绞胎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黄)分别制成泥色,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不断揉捏,制成新的泥料,然后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经过如此繁琐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最难能可贵的是,绞胎花纹完全是不可控的,是偶然而成的,因此能够烧制出来一个理想的图案就显得弥足珍贵。徐凌的绞胎艺术能让你感觉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纹色优美,就像刻意画出似的。通常他是选用一种含铁量比较多的胎土和一种灰色的胎土混合,不断搅和,然后根据自己原先设计的器形拉坯,不断修正,或者将铁胎做成片状,镶嵌其中。铁胎色如深红,虽然比例比灰胎少得多,但高手能将这少量的铁胎在瓷器上拉出种种绚丽的花纹。徐凌的绞胎作品,更多的像浮云流水,不很规则,但很自然惬意。而且他的绞胎技艺能够很自然地融入于优美的器形上,相得益彰。《旋》,是个很优美的器形,从外形上看也像旋,而绞胎效果更突出了主题,一道道铁色瓷土,或粗或细,连贯或不连贯,盘旋而上,生动自然。还有那个没有署名的绞胎罐,器形并不奇特,几分古朴而已,但那行云流水般的绞胎花纹,让人感觉气势磅礴、大气自然。
 
       提起徐凌的妻子竺娜亚更是巾帼须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96年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从事青瓷艺术创作。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她将一种源于生命本有的清新与纯真灌注在其青瓷作品中。艺术人类学中有陶瓷是女性的艺术的说法,青瓷本身的细腻与温纯,就传达着一种特别的情感。我们在与竺娜亚的交流中,也感悟到她是一位温婉聪慧典型的江南女子。她更愿意介绍她那些灵动的器皿、壶的系列。这些带有传统纹样的青瓷手工雕塑,呼吸着青瓷雕塑的文化气息。万物皆有灵,她用手里的泥巴捏塑自己心中的信仰,泥土中有生命。这在竺娜亚的青瓷捏塑中便可以见得。流畅的,带有手工痕迹的捏塑,与壶体形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宇宙。所谓冰心玉壶,则是作品中所流露的气质,她手捏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在传统纹饰中哪里见过,但又没有见过。她自己称之为青瓷的新古典主义,因为她的青瓷依然具有传统青瓷所具备的温润如玉的品格,有着一番清凉自在的天地。徐凌说:“青瓷给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每天要干体力活,所以,手臂粗壮,身体强健。”如今,徐凌被称为“浙江中青年陶瓷代表人”,而他的妻子竺娜亚被誉为“最好的制壶师”。然而,与他们交流却处处感受到他们的亲切随和。10多年来,这对小夫妻的人生就是一段典型的青瓷人生。对于青瓷,他们有着融进骨髓的爱恋,怀着这份最浓烈的爱,他们表现出的却是随和与淡然。对于青瓷,徐凌说:“我们选择青瓷,只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大家对生活的选择,并无两样。”而竺娜亚则说:“对我们来说,做青瓷只是一种生活和精神状态。青瓷本身并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对于大师的称呼,徐朝兴的儿子、儿媳的反应是“听起来不大自然。大师,只是一种虚名。其实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在如何看待“有一个青瓷泰斗父亲,这是优势,还是压力”的问题上,两位年轻人同样是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别人说我们是沾了父亲的光,可以这么说。因为不是父亲,我们走不上这条路。但是,父辈是父辈,我们更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在龙泉青瓷上有所收获。”
 
      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