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评话:“说什么”与“怎么说

       一边喝茶,一边吃干丝和包子,一边听评话……老扬州人的乐趣就在这闲情逸致之中。一位演员,一张桌,一块醒木,仅仅几分钟的表演,不同人物角色便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情节紧凑而生动。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在京举办了“扬州曲艺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和“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近百位来自曲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现场欣赏了由杨明坤、姜庆玲、马伟等扬州评话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表演的《皮五辣子·假扮夫妻》等节目。专家学者对扬州市近年来在扬州评话的创作表演、人才培养、保护传承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针对扬州评话未来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各门街巷皆有之”
 
       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口,唐代已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明清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繁荣。在这种背景下,扬州评话于清初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它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至清代中叶达到极盛阶段。
 
       据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的扬州大东门书场规模不小,听讲条件舒适,说书人待遇体面。李斗说,这种书场是大众化的,“各门街巷皆有之”,另有说书人出入富贵人家说书、婚庆寿诞酒宴说书、游湖歌船上说书、庙会说书等,当时评话遍及扬州。据悉,清朝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年间,扬州评话不但艺人多、书目多,而且名家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评话书场渐渐少了往日的热闹。2006年,扬州评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扬州大大小小较为固定的书场大概只有15家,且大部分是公益性的。此外,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作为保护、传承扬州曲艺的主阵地,目前的评话演员却仅有10多名。”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表示,扬州评话场所不断萎缩的原因是扬州评话市场的衰落,而其衰落不仅体现在书场与艺人数量的减少上,还体现在年轻演员的文化艺术素质不高、新书的创作力度不足两方面。
 
       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
 
       人才,在任何时代语境下都是核心竞争力。谈到传承和发展扬州评话这种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曲艺形式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最为基础和根本的任务,就是努力造就一批艺术精湛的专门人才,包括创作、表演、教学、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队伍。”但他也感慨,当下面对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主导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面对曲艺的专业教育尤其是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制的尴尬局面,要培养和孵化出能够满足当今曲艺传承与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困难较大。
 
       尽管如此,扬州评话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一直积极开展,并且在某些方面有可取之处。2011年,由扬州市曲艺团转制组建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为鼓励演员们积极地传承评话艺术,不断拓展新书场,目前已在扬州的13个社区及镇江、淮安等地开设书场;积极推行公益性演出,要求每位演员每年至少演出100场。“这对年轻演员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姜庆玲说。
 
       “正因如此,扬州评话在传承中没有出现断层,老中青三代演员都有,但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老演员重在抢救、传授,中年骨干重在演出,年轻一代重在锻炼、学习。”扬州评话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明坤说,由于老中青三代传人的相互配合,传承接序的问题目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而另一个难题就是观众少了”。
  
       没有观众就意味着没有市场,杨明坤、马伟是从小就跟着父辈听书的演员,他们深感曲艺环境对观众的影响之大。“现在对扬州评话的热爱都是受儿时的影响。”杨明坤说。为了培养年轻的观众,扬州市曲艺研究所适时推出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且与市内的小学联合开展免费艺术培训。“这是一项持久且重要的任务。”姜庆玲说,目前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已与扬州市世明双语学校、西湖中心小学及相关社会培训机构开设了扬州评话传承班,先后委派任德坤、杨明坤等授课,累计招收近500名学生,共计授课约800小时。“这项活动使得一些学生与家长开始对评话感兴趣,有的学生还荣获了江苏省曲艺少儿大赛等赛事的奖项。”杨明坤对此颇感欣慰,“这不仅培养了演员,更培养了观众。”
 
       话本是评话的根本
 
       扬州评话要突破现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解决“谁来说”“怎么说”的问题外,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是“说什么”。多位学者、演员指出,“话本是扬州评话的根本”,目前扬州评话现状是“说强书短”。
 
       “对于话本,为防止珍贵艺术资料的再度流失,我们是一边抢救整理,一边创新。”姜庆玲说,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先后录制了扬州评话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信堂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荫彭、杨明坤等的影像资料,还收集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惠兆龙的影像资料及《万年青》手稿,并组织专人进行整理。而谈到话本的创新,多位演员称:“很难,新近创作的本子少,且许多创作缺乏深度。”
 
       “评话话本创作之所以难,是因为评话表演是综合性的表演,有其特有的创作规律。不仅要有文学性,还要适合口语表达。”吴文科表示,以前的艺人都是自编自导的,当下年轻演员的文学艺术素质与创作力都有待加强。
 
       若要缓解“好本子少”的问题,多位专家建议,通过不断培养评话爱好者,吸引其中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参与到创作中来也不失为一条途径。对此,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感慨地说:“文学是无声的叙述,评话是有声立体的文学,在创作中两者应相互学习。”
 
       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