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提桶

 
  1978年,余姚河姆渡遗址。一件内红外黑漆器木碗和一件缠藤篾朱漆木筒从第三文化层出土,这依旧折射着光泽、透出古朴和沧桑的漆器貌不惊人,却有近7000年历史,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古代木胎漆器,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第一页。
 
  以河姆渡时期漆器为滥觞,植根在宁波这块土地上的泥金彩漆艺术,穿过历史的重重雾霭,向我们走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素屏谣》吟诵着泥金彩漆的华美:“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这与宁波和义路遗址唐代文化层出土的实物、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隋唐时期宁波产泥金彩漆器物相呼应。
 
  南宋,康王南逃途中被宁波村姑所救,为报答村姑钦赐“宁波女子皆为王”,于是江南女子“戴凤冠霞帔,乘万工轿,睡千工床”的婚嫁习俗蔚然成风,为泥金彩漆实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飞跃。
 
  明代,黄成《髹漆录》开启了泥金彩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人雅士、商贾大户、普通民众的追捧,令泥金彩漆发展到顶峰。
 
  当日历翻到当代,与许多民间艺术一样,有过辉煌历史的泥金彩漆也面临着日渐衰微的处境。
 
 
  黄才良17岁就开始学习“泥金彩漆”,可当他学成时,却悲伤地发现“手艺过时”了!跟许多中国民间传统手艺人一样,这项用于农村婚俗嫁妆上的“漆工艺”也被市场的大潮冲得“七零八落”,几乎消失。
 
  黄才良生于工艺世家,先辈们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艺在宁海当地小有名气。手艺在身是生存之本,这是全家人很自然的想法。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来到宁海茶院乡堂舅家,开始了学徒生涯。
 
  除了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两者同为宁波“三金一嵌”传统工艺中很重要的技艺,在千工床、万工轿等传统十里红妆中的装饰效果相辅相成,堪称“姐妹花”。
 
  从工艺配方、制作工艺流程等最原始的技艺开始,黄才良从耳濡目染变成了真枪实干。两年后,初有所成的黄才良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工人。跟着师傅周惠民,黄才良又学起了竹根雕。
 
  可是随着工厂的倒闭,当了两年临时工的黄才良下岗了。此时他做出的样品无论款式,还是工艺,已是名声在外。很幸运地,他被浙东工艺美术厂聘用,成为一名红木雕刻技术主管。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之时,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母亲因病去世,并欠下的3000元医药费。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贫困潦倒,朋友远离。”黄才良这样总结当时的窘境。
 
  让黄才良至今念念不忘并心怀感激的是妻子的师傅。“师傅介绍我去农村寺庙中做佛像,在家中度过半年的无奈和窘迫后,我开始在宁海、奉化、慈溪等地奔忙,手艺日渐被认可,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凭着出色的手工艺,黄才良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6年,对艺术精益求精的黄才良来到华东师大艺术系进修,学习现代雕塑。人体解剖、骨骼比例、材料肌理、力的作用下人体的变化等课程,是此前从师傅处无法学到的内容,黄才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在华东师大三年的学习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如果说以前我学的是纯民间艺术,那么此时我开始走向与学院派艺术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以后创作的基点,也是我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 泥金彩漆提桶
 
  观黄才良的作品,其巧妙的构思、精美的工艺,让人过目难忘。一件清刀木雕“和合二仙”2011年7月获中国国家博物馆“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金奖,并从18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0余件作品之一。雕塑中和合二仙一坐一立,裙裾飞扬,笑意盎然,一位手举荷花,一位手捧圆盒,从盒中飞出的五只蝙蝠栩栩如生。2013年,他和陈龙合作的作品获浙江省工艺最高奖——民间文艺映山红奖;2014年,又获全国工艺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这巧夺天工的技艺如何练就?这精雕细琢的灵感从何而来?
 
  黄才良略作沉思:“我最大的感触是搞艺术的人一定要懂历史。”在他的泥金彩漆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群仙贺寿、渔樵耕读、百子嬉春、麒麟送子、五世同堂、九世其昌等地方民俗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以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梅竹兰菊等江南风情,构图或宁静幽雅,或喜庆热闹。其中一个光彩熠熠的香薰炉便可见其功底:器形来自古代青铜器的鼎,寓意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炉身三面开窗,飞龙、莲花、祥云等元素,寄托着龙年吉祥如意、和美顺利的美好祝愿。
 
  “创作这一作品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酝酿了整整两年时间。”他告诉记者。
 
  黄才良自称“完美主义者”,他不容许自己的作品有缺陷,“宁可慢,也不可粗制滥造。”如今黄才良的作品一年不过三五个。他的副手、同为泥金彩漆传承人的陈龙深有感触:“他太顶真,太追求完美。”陈龙清晰地记得,就在办公室的那张明代银杏木半月桌上,为了一个绣墩,黄才良可以连续一个月坐下来不接电话,设计了一稿又一稿,拆了做,做了拆。
 
  黄才良还爱收藏。不说他创办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艺术造像、泥金彩漆器具、书画等,单说在他那间近百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就摆放着从公元2世纪印度石质造像、秦时的果盆漆器、西汉的耳杯漆器,到清代的泥金彩漆皮箱、福建漆器柜子等,俨然一个小型博物馆。
 
  黄才良说:“收藏为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空穴来风,一定要有历史依据,有实物作为旁证,才有说服力。”
 
 
  ▲ 放着八角果子桶的五腿香几
 
 
  ▲ 黄才良在向参观者介绍他的作品
 
  2002年,非遗普查员敲开了他家大门。
 
  “当时仍然在世的‘泥金彩漆’手艺人只有三个,却唯独我还能做出完整的产品。”黄才良下定决心,用十年时间,留下“手艺”。
 
  “大概到了2006年左右,全国非遗保护开始轰轰烈烈展开,我们的‘泥金彩漆’也跟诸多被遗忘的民间技艺一样,重新回到老百姓的视线里。”黄才良说。虽然做一个产品至少要花掉几个月时间,但是抢购的人不少,可以卖到几千块钱。
 
  泥金彩漆有20多道手工工序,制作一件成品需要3个月。有人劝黄才良简化工艺以应付市场需求,他坚定地说:“市场之路不能这样走!非遗必须坚持传统的技法,把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上断代了,市场一旦倒下了,那就谁也不能挽救了。”
 
  作为“活态”民间工艺,掌握泥金彩漆技艺全靠师傅口传身授。身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才良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2007年,黄才良在一次会议上遇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应龙泉,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一种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模式诞生了———第一届“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在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中开班,由黄才良、陈龙担任老师直接传授技艺,招收学生传授技艺,产、学、研相结合。到目前为止,学员已超过200人,其中9名优秀学员成为新一代的技艺传承人。
 
  “要是在以前,民间技艺准是‘概不外传’的秘方,这些年我看到的最大变化便是,老艺人的顽固不见了,他们肯‘共享’了,有人公开招聘徒弟,有人把手艺进行现代化教育。”黄才良深有感触地说。
 
 
  ▲ 黄才良在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指导学生进行泥金彩漆作品创作。
 
  除了培养传承人,如何面向市场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08年,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徐艺乙教授参观了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后,建议泥金彩漆以十里红妆习俗为基础,面向市场开发齐全的红妆系列产品。这个建议让黄才良怦然心动,2011年,他和陈龙新开发的泥金彩漆作品16件(组)《十里红妆》不仅获得浙江美术馆首届“天工开物”浙江工艺美术铜奖,也获得了市场的追逐。近年来,泥金彩漆作品越来越受到追捧,已经从之前的礼品市场、收藏市场逐步拓展到婚嫁市场。
 
  来源:艺宁波
 
      原标题:一个红提桶,多少工艺在其中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