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伎千工 漆从西蜀来——成都漆艺精美依然

  近一个月来,四川省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很热闹。随着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让这家漆艺厂成为众多记者和专家的走访对象,而精美的成都漆艺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该项目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漆树是生长于北纬25度至42度、东经95度至125度之间的树种,刚好在我国四川盆地生长得最为茂盛。成都漆艺发轫于商周时期,进入汉朝后,天府之国更与漆艺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亦称:“雕镂器,百伎千工。”郭沫若先生更说:“漆从西蜀来。”历经千载演化,如今的成都漆艺已出落得雕工出众、温润光洁,其材料之美、浮雕之美,均是体现我国传统手工艺高超水准的佳作。

  朱红千年,光可鉴人

  说漆艺,就要从漆讲起。成都漆艺国家级传承人尹利萍指着一个漆罐上如晚霞般温暖的黄褐色斑告诉记者:“看,这就是从树上取来的漆原本的颜色。这种黄褐色,又最适合与朱砂调出成都漆艺最经典的朱砂红,我们叫它中国红。它不是那种刺眼的艳红,而自有一种典雅、高贵和雍容。”

  无论是金沙、三星堆还是马王堆遗址,出土的漆器总是保存最完好的文物之一。尤其在马王堆漆器中,大量存在漆碗、漆盘、耳杯等餐具,色泽依旧鲜艳,上面“君幸食”“君幸酒”等与古代饮食文化有关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尹利萍解释道:“漆一旦固化后,稳定性非常好,耐强酸强碱,历经千年不腐。”

  而且在漆器最初的塑形脱胎时,都是用丝绸、麻布等织物“一层布一层漆”这样裹下来,很有韧性,摔打不坏。这种脱胎技艺又称干漆夹苎,也是古人塑佛像时常用的手法,同样可以保存很久。

  用丝绸脱胎而出的漆器表面已经十分平整,但这还远远不够,胎上的打磨才见功夫。先用瓦灰、鹿角灰等材料抹上3遍,再用“水磨砂”的手法磨平,之后堆漆,再悉心打磨抛光。如此做出的漆器才光可鉴人、温润如玉,纯黑的漆盘甚至在古代可以当镜子使用,堪称漆器一绝。

  色彩斑斓,凹凸有致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漆艺在近现代曾遭遇过一段低谷,许多工序、技法一度断代。所幸中国漆艺也曾远播海外,如干漆夹苎工艺就随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使得漆艺在该国也有传承。上世纪30年代,漆艺大师沈福文把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从日本带回国,据此复原出几十种国内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建立了以“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为主的现代漆艺技法体系,使得漆艺在中国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成都漆艺以装饰工序的“三雕一刻”(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锡丝光、拉刀针刻)著称于世,使漆器表面不但能保持如丝光滑,更能在堆漆基础上雕出凹凸有致的花纹。此外还有描金、贴金银箔等众多手法。尹利萍说:“成都漆艺少则72道工序,多则上百道。”

  在成都漆艺大师们看来,蜀地工艺美术丰富多彩,蜀绣、蜀锦等各有所长,但论用料的丰富程度,当以漆艺为首。尹利萍说:“由于漆的包容性很强,很多好看的材料都能融于其中。譬如金粉、银粉、贝壳甚至蛋壳等,融于各色漆中,极大丰富了创作空间,产生一种材料美和制作美。”譬如在朱红色的漆瓶上,先用黑色堆漆雕出花、叶的图案,再以金粉晕花朵,银粉晕叶片,一幅金花银叶的浮雕跃然而出。又如一块块髹有粉漆、透明漆的贝壳,就能巧妙模拟出晶莹饱满的“花瓣”。

  据尹利萍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工艺美术界在漆艺基础上将“漆画”这门艺术单独提炼出来,开始打造平面艺术。目前全国美术展就设有漆画专项,载誉良多。漆画既有苍劲厚重的浮雕感,又有色彩斑斓、用料丰富的层次感,区别于绣作、锦作等纯用织物进行创作的艺术,堪称对漆艺的一大创新。

  学艺之路磨砺身心

  精致绝伦的漆艺背后,是72道工序对人心性的打磨,更有着痛彻发肤的身体磨砺。即便如国家级传承人尹利萍、宋西平,在学艺之初都曾领教过这些痛苦。宋西平说:“学雕花的大半年中,每天都有半天时间用于磨刀,手经常磨破出血,缠上胶布继续做。冬天里做漆工打磨时站得腰酸背痛,手泡在冰冷的漆水里,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原本属于女孩的葱指也开始粗糙变形。”

  至于取自天然植物的漆,虽然在固化成型后对人体基本没有毒害,但由于生漆中含有漆酸、漆酶等成分,也时常造成初次接触漆的匠人们皮肤过敏、长“漆痱子”的现象。“黏糊糊,闻着有股酸味的漆”“满脸红肿,双眼肿得只剩一道缝,又痒又疼,嘴唇还外翻合不上”……对年轻姑娘们来说,这个形象简直就是噩梦。无奈之下,尹利萍只好在大热天戴上口罩、穿着长袖长裤如同病号,过了一段倍加难受的日子,可还是挡不住别人异样的眼光,受到如隔离病人般的待遇;宋西平的手指更是雪上加霜,长满了难看的漆疮,几次被宣告不能搞漆艺了。

  然而正如同用麻布、漆树汁、瓦灰最终可以做成精美的漆器,坚持的力量同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陈春和、余书云等工艺大师的引领下,尹利萍等渐渐克服了最初的困难,慢慢走入了美妙的漆艺世界。她们钻研各道工序、技法,更积极加强艺术修养和绘画训练,为今后成为集设计、制作才能于一身的漆艺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都漆艺自成一派,很多丰富的技艺目前尚停留在口传心授的阶段。而制作漆器所投入的人工、遭受的苦痛和产出的经济效益所谓“性价比”又不高,使得技艺的传承向来都有困难。对此传承人们纷纷设法应对。宋西平、尹利萍、邹小屏等各级传承人先后自筹资金成立大师工作室,义务为有志学艺者传授技艺;她们还走入学校担任外聘教师,开设漆艺班培养业余爱好者。用宋西平的话说:“看见坚持下来的学徒技艺日益提高,有些已经能独立操作,我感到很欣慰。宁可守其清贫,不可抛弃古法。只要有青年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使成都漆艺能代代传承。”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