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线雕:流光溢彩写春秋

文/图  叶婵娟 朱晨辉

       俯首、凝神、左手提线、右手堆砌,这样的动作,陈玉坤做了半个世纪,自是熟稔无比。从10多岁的青葱少年到古稀之年的老者,陈玉坤从未放下这门技艺,如今的他与儿子陈春松都是泉州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漆线雕起源于闽南一带,主要是泉州、厦门一带的沿海地区。民国时期,有一位收藏家曾著书言明:漆器之中尤以雕漆为最高贵,亦以雕漆为最有艺术意趣。气韵生动、线条奔放、造型新奇、流光溢彩……这项传统手艺在生存与发展的不断博弈中焕发出更鲜活的气息。本期“寻访南安传统手工艺”,带领您一起去了解这项技艺背后承载的喜怒哀乐。

陈家漆线雕传到第7代

         “做佛雕就离不开漆线雕,两者密不可分。”陈玉坤出生在南安九都的一个雕漆世家,今年已有72岁了。据可考证资料,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陈玉坤的祖上便开始以此为生,陈玉坤的父亲陈琼琚、爷爷陈义远不仅享誉泉州,声名更是远播海外,在20世纪初期经常受邀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为当地寺庙雕佛塑像。

        “父亲做工更是精细,有时一尊10多厘米高的佛像要做一个多月,生意挺不错的。”陈玉坤说,正是因为父亲手艺过人,家传佛雕祖铺“西天佛国”至今已经传到第7代,成为陈家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在泉州西湖公园附近的西天佛国工艺品店内,略显拥挤地摆放着大小不一的佛像、工艺品漆线雕成品、半成品,这些都是陈玉坤父子多年的心血。“现在行情不是很好,所以有些存货,以前都是供不应求。”陈玉坤的儿子陈春松边说边从房间里拿出陈家的“传家宝”——数件已经有近百年的漆线雕作品。

         “这件作品闽南语叫‘舍人公’,而那件叫‘法祖公’。这都是我太爷爷花费一个多月做出来的精品,如今基本是做不出来了。”陈春松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两尊佛像向记者介绍,这两件作品都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制成的,采用最传统的漆线雕工艺做出来,用细如发丝的漆线做衣服纹饰,辅以特殊造型,是当今不可多得的精品。记者仔细端详这两尊佛像,发丝、衣服褶皱栩栩如生,更让人惊叹的是即使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佛像色彩依旧鲜明,犹如新品。

        随后,陈玉坤拿出的两个蛋雕作品更让记者叹服。只见薄薄的蛋壳上,漆线雕出的“双龙戏珠”龙鳞细密、须发繁杂,整个作品浑然天成。“蛋雕作品一般是作为祭祖装饰,里面放小灯照明用。之前泉州市博物馆想要收过去作为藏品,我们不愿意,现在家里只剩这两个了。”陈玉坤略带自豪地说,这是父亲技艺高超的最好见证。而陈玉坤自己的作品也流传甚广,遍布泉州各地寺庙。如今,“西天佛国”工艺品店吸引的客户多是历史悠久的寺庙。良好的声誉与精湛的技艺,为陈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完成一件漆线雕要10道工序

        提起漆线雕,陈老先生有说不完的话:“这门手艺较为复杂,仅工序就有10道。如今的年轻人都很浮躁,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钻研。如今我的身体也没有以前好了,所以基本都是儿子在做。”做漆线雕是个费脑、费神的活计,没有好的精神支撑根本做不到精细。而能够将作品做到精细更需要稳扎稳打的“童子功”。陈玉坤、陈春松父子都是在10多岁便开始学习雕漆技艺。

        “学习这门手艺需要下苦功夫,细致、耐心,再加上一点点悟性。”陈春松说,父亲、爷爷每天都在雕佛,耳濡目染之下往往比一般的学徒更快入门。可是今年42岁的陈春松却说,他从10多岁开始学习,到将近成年才刚刚入门,23岁才算是正式出师,中间有10年的时间都是在不断地学习、揣摩、尝试。对于此前从未接触过这项技艺的年轻人来说,想要快速掌握诀窍无异于痴人说梦。

        “你看这佛像衣服局部处理毫厘必现、精细如发,这样的漆线必须由人为一根根耐心地搓出来,漆线机挤压出来的线条无法完成这么细密的布局。”陈春松继续拿着此前那两尊佛像解说道。随后,他拿出专门用来搓线的工具现场演示。只见他将临时调配好的原料捏成橡皮泥状,从中捏出一块,便用一块木板慢慢揉搓起来,类似搓面条。几分钟后,一块漆线团就被搓成直径不足1毫米的细线,待他再轻轻搓动,线便断成几段。

        陈春松告诉记者,原料必须经过反复捶打才能增加韧性,临时做成的材料不能搓成细如发丝的漆线。他继续尝试,大约10分钟之后,一条约30厘米、状如发丝的漆线便出现在记者眼前。“小时候我常把漆线当泥巴玩,线条还没搓好便拿来堆砌造型,被父亲臭骂过好几次。”陈春松笑言,搓漆线非常麻烦,得耗费很多精力,所以拿搓好的漆线去玩肯定会被骂。

        “漆线雕贵在它的细致与传神。”陈春松说,搓线仅是基本功,最重要的还是塑造塑像的形象,而这需要的不仅是努力,还有不断的学习。最初学习时仅是不断地模仿前辈的图案走势,观察前辈们的作品细节。而如今,他依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一直在研修工艺美术,希望能够从系统的理论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支撑。

 “父子兵”坚持古法雕刻技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漆线雕也不断与时俱进,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传统的漆粉采用百年红砖砖粉或炉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其中,天然大漆是采于漆树的液汁,多数人接触易过敏。而今红砖粉被松德粉替代,大漆也大部分改用工业漆,人为搓线也被规格不同的漆线机取代。漆线雕从纯手工制作的桎梏中跳脱出来,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流水线产品。

        “在德化、厦门等地就有专门生产漆线雕的工厂,雕花有雕花师父,调原料也有专门的人,人人各司其职,组成了一条产品生产线。”陈玉坤对此勉强接受,不停念叨。只是西天佛国仍然固守家庭作坊的形式,并没有扩大生产。陈春松告诉记者,采用搓线机挤压的漆线不论是光滑度还是韧性都不如手工制作,可是贵在神速。比如之前一段50厘米的线要搓10多分钟,现在用机器只要几秒钟。“采用最传统方式制作的漆线雕比半机械化产品要贵上两三倍,现在市面上由传统大漆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是很多。”陈春松说,就算是在西天佛国,也是客人有特定要求时才会采用原来的材料配方进行纯手工制作。

        漆线雕这项技术在运用范围上也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开始广泛运用在工艺品上,诸如漆线雕花瓶。陈玉坤与陈春松也一直在尝试制作其他工艺品,不过仍然以塑佛为主。而这种“固执”恰好让他们避过了一次行业震荡。“手工艺品通常会作为礼品馈赠,前几年市场很火,这两年有些衰落,德化有些厂都倒闭了,许多人都重回‘妆佛’这个老行当。”陈玉坤说,由于西天佛国一直主打佛像雕塑,至今保留稳定的客源,并没有遭受明显损失。

        不过,陈玉坤并没有局限在小家的得失,而是对整个行业人才难以为继感到痛心。他指着一件半成品告诉记者,这件直径38厘米的漆线雕花瓶仅仅是做瓶身装饰都需要10天。“做漆线雕一般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苦。”他无奈地摇摇头,虽然有心培养几个学生,可坚持下来的无几。“父辈还有多个堂兄弟都从事这一行,可是到我这一代,就仅剩我与漆线雕为伍了。”陈春松也颇感无奈。

        采访结束后,陈春松的儿子放学回家,许是有些无聊,便在漆线机前玩起来。72岁的陈老先生对此颇为高兴,“看,他从小耳濡目染,要学起来也是一点即通的”。

 

        来源:海丝商报(2017.7.17)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