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吹歌:国家级非遗氤氲冀南600年

       若非现场亲历,恐怕一般很难想象,来自民间的“吹歌”,也能让观众按捺不住激动,掌声雷动,齐声叫好。又岂止是观众,现场坐着的还有国内顶级的音乐家以及文化专家,他们不禁纷纷惊叹于吹歌的魅力。10月27日,永年县大剧院,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30支吹歌艺术团齐聚“吹歌之乡”,230多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
 
       永年吹歌600年
 
       永年吹歌又名“响器班”、“游乐会”,是永年传统民间文艺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采用唢呐、大管、咔碗等乐器吹出各种曲调,主要是梆子、豫剧、西调、平调、京戏等戏曲唱段,可以模仿青衣、胡生、花脸等各种角色的唱腔,惟妙惟肖地表现喜怒哀乐。按照专家的说法,永年吹歌的特点是唱腔音色圆润、实而不飘、回味悠长。
 
       永年吹歌历史悠久。据明广平(今永年)府志记载:1506年粮食丰收,知府特用吹歌来庆贺,这是有关永年吹歌的最早记载。600多年来,永年吹歌通过心传口授等传统方式代代相传,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并且随着如水时光、如歌岁月的流逝,永年吹歌在一代代吹歌艺人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发展壮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据了解,截至目前,永年县专业吹歌团队至少数十个,相关从艺者逾千人,且多演艺高手,业余吹歌手不计其数。正是以其独特魅力和实力,早在20世纪50年代,永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吹歌之乡。2006年,永年吹歌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永年城乡,人们对吹歌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每逢吹歌表演,都会有数以百计的群众前来欣赏、鼓掌喝彩。现在,永年吹歌形成了尚古姚家、龙曹周家、龙泉刘家等诸多流派,乐曲丰富多样,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等多种曲牌,常演曲目100多个,这些曲目或热烈火爆,或质朴粗犷,或温柔细腻,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唢呐王”、“金唢呐”
 
       趁着比赛的间隙,记者在后台采访了几位名家,他们几乎都有一些绰号,比如“唢呐王”、“金唢呐”等等,无不彰显着群众捧角的热情。
 
       来自梨乡魏县的况贵青,在邯郸城乡颇有名气,以前他被人称作“唢呐王子”,现在年龄大了,加上获奖无数,人们干脆将“子”字去掉,喊他“唢呐王”。
 
       况贵青这次带来的曲目是“摘鸭梨”。他说,家乡魏县在这个时候,正是乡亲们摘鸭梨时节,现在奉上,恰当其时。登台演出的况贵青似变了一个人。节奏明快的唢呐一出声,现场观众便叫好。他的演奏技术了得,台风幽默,观众们如痴如醉,掌声如潮。
 
       况贵青说,他就是一个农民,家住魏县院堡乡况庄村,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吹唢呐,师父是他的外祖父。他打小就练习武功、表演、吹唱等基本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初中毕业,他便端起了这碗饭,至今30余年,无论寒冬酷暑,室外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唢呐技艺可谓“随心所欲”、“滚瓜烂熟”。
 
       和况贵青一样,永年县“金唢呐”刘海民也是位唢呐高手,肢体有残,身怀绝技,抿抿嘴、润润喉、鼓起腮帮用力一吹,鸡鸣犬吠诸声顿起,惟妙惟肖。刘海民出生于一个唢呐世家,自幼学习永年吹歌艺术,以唢呐为主要乐器,常与横笛、捧笙和打击乐器配合演出,七人或九人组编团队,风格或热烈火爆,或质朴粗犷,或温柔细腻,名气大矣。
 
       民间吹歌走出农家院
 
       记者了解到,永年吹歌文化虽为“民间”,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他们都渴望搬上更高舞台,使永年吹歌吹遍全国、走向世界。
 
       据永年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政府层面出台了许多扶持措施,比如请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来到永年,通过走访,探究渊源,挖掘整理吹歌曲牌,使以前靠口传身教的传统授艺方式得到改观。
 
       再者,永年还成立了吹歌协会,积极开展吹歌研讨活动,组织吹歌名家开展技艺交流,出外表演。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该县在吹歌宣传、推介力度得以加大,比如永年吹歌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织、鼓励民间吹歌团队走出永年,广泛参与重大文艺演出,参加汇演、比赛等等,有力地宣传了永年吹歌艺术。
 
       同时,况贵青、刘海民等众多的民间艺人已然认识到,与时代合拍,改革吹歌形式,把以前单一的吹歌形式,改变为融吹歌、打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从而使民间吹歌走出农家院,登上国家、省、市级舞台,彰显无限魅力、散发迷人芬芳。
 
       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光大这项民间艺术,不仅仅是民间艺人们捧奖无数,其中,不乏技艺高超者被国家级乐团聘为唢呐演奏家。
 
       城乡处处吹歌声
 
       据介绍,不仅是在吹歌之乡永年,在冀南很多县市,每遇婚事、丧事、集会日,特别是过春节、庆元旦,村镇都要请来吹歌队演奏宏大的乐曲,如《十样景》、《扯不断》等助兴,以增添欢乐热闹气氛。在婚事中,常选用《抬花轿》、《满江红》、《洞房赞》等曲牌;在丧事中,便吹奏《刘备过江》、《将军令》、《哭五更》、《霸王台》等以寄托哀思。
 
       而维持民间团队运行的,绝大多数靠的就是“红白喜事”以及逢年过节等。“金唢呐”刘海民、“唢呐王”况贵青都属于这种情况,行走城乡演出,并不轻松。
 
       “学吹唢呐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的年轻人,挣钱的门道多,靠吹歌吃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况贵青说,刚开始学唢呐,没想那么多,只把它看成谋生的一种手段。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懂得了这门艺术的珍贵,想把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后人。
 
       和况贵青想法类似,刘海民说,他的技艺是老人传的,如今,儿子跟着团演出,但是,孙子辈儿都不敢保证了,“内心里不想断了……”
 
      为了传续,况贵青办过艺校,教授过很多徒弟;刘海民也想尽早将脑子里的曲目整理出来,“考虑过办个艺校,但把握不是太大,担心上门求艺的学生不会太多。”

       本文来源:燕赵都市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