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盛装亮相

2012/06/14发表

     

6月9日,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展开幕。

大型矫嵌屏风《锦绣前程》

 

掐丝珐琅勾子莲天球瓶(清中期)

 

      6月9日至17日,“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隆重亮相国家博物馆。展览分为雕錾塑作、扎绘织绣、琴棋书画、传统医药和表演竞技共5个单元,撷取最具老北京风韵的“燕京八绝”、古琴制作技艺、风筝制作等数十个非遗项目200余件展品,展现出北京在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医药等领域的最高水平。展览共有43个国家级项目,37个市级项目参展,包括古琴艺术、中国书法、中医针灸、中国篆刻和中国皮影5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20余位传承人进行了现场技艺展示展演。该展也是北京市文化局迄今为止主办的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技艺最精湛、作品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

  在展览开幕当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也在国博召开。北京首次公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奖励办法》,并向西城区广内街道办事处等21个单位和个人颁发“北京市年度非遗保护贡献奖”,命名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说:“以这次大展上亮相较多的传统技艺类作品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保护这项技艺存在的文化环境和它承载的文化信息。看非遗的展览,除了欣赏精美绝伦的制成品,更要关注那些‘看不见’的信息。”

  为更全面了解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及优秀成果,本报将对此次展览中的部分优秀单位及传承人进行系列报道。

  北京市珐琅厂: 向世界展示景泰蓝的风采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宝“京”粹,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北京市珐琅厂注重传承与创新并举,为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景泰蓝艺术的风采,弘扬了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北京市珐琅厂创建于1956年1月,是由42家珐琅厂、作坊、造办处组合而成。2006年被文化部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基地,2011年11月其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厂在传承发展景泰蓝技艺工作中,始终立足传承与创新并举,积极扩大制作人才队伍,在传承优秀技法的同时不断研发新品、精品,为景泰蓝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1年,北京市珐琅厂把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作为企业基础性管理的第一要务,根据岗位需求以及人才培育周期的不同,采取有计划招聘企业适用人才与返聘部分退休技工相结合的方法,引进制作人才20名,对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产品创新上更加强调艺术设计和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先后设计制作了《福禄万代》、《花开富贵》、《生命的旋律》等优秀作品,其产品应用领域从过去的纯摆件发展到高端政务、商务礼品、收藏品、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等。

  珐琅釉料是形成景泰蓝绚丽色彩的主要材料。2007年珐琅厂立项研制无铅釉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9年科研人员研制出63种无铅珐琅釉色,改写了珐琅釉料含铅的历史,引起业内的极大关注。经过初试、中试后,又在景泰蓝产品上反复多次试验,其使用性能及颜色效果均可与含铅釉相媲美。

  “京珐”景泰蓝是北京市珐琅厂的主导产品,北京市著名商标。借助“京珐”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效应带动和促进景泰蓝技艺的传承发展,是该厂开展非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为此先后举办了“首届钱氏景泰蓝作品展”“依法保护、薪火相传——老字号‘非遗’保护传承现场交流会”等系列展演、展示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介绍景泰蓝制作技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等。

  2012年6月6日,北京市珐琅厂的景泰蓝博物馆正式开馆,该厂负责人表示:景泰蓝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展览窗口,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文化精粹继承发展下去,将通过实物征集、资料搜集、影像再现等手段,着手建立景泰蓝非遗资料库,向世界展示景泰蓝的风采。未来的珐琅厂还将成为面向社会的“非遗传习课堂”,打造景泰蓝的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增进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来,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内联升: 让手工布鞋成为一个文化商业符号

  提起内联升的布鞋,老北京人可谓家喻户晓,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继承了传统民间工艺,精选纯棉、纯麻、纯毛礼服呢等天然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发展与创新,是名副其实的“工精料实”。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一高四多”,即:工艺要求高;制作工序多、纳底的花样多、绱鞋的绱法多、样式多。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它的产生是中国制鞋史上一件了不起的伟大成就。2008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文化部授予内联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近年来,内联升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保护、传承工作,打造宣传平台,建设传承人团队,提升传承人的办公环境,积极研发新品,对制作工具进行研发升级,参与布鞋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编纂工作,逐步确立了内联升在手工布鞋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2008年内联升果断清退近400平方米的面积,在寸土寸金的大栅栏商业街开设非物质遗产展厅和非遗工作室、贵宾室以及VIP接待室,免费对公众开放。通过陈列图片、文字、实物等实体资料,全面介绍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和鞋文化简史等内容。每周日在非遗工作室,安排年轻的传承弟子为顾客提供量脚定做的特需服务,这不单是对传统服务的延续,更是对传统文化《履中备载》的续写,进一步保护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在一楼货场专门开辟出现场演示区域,安排现场演示制作,把内联升非遗技艺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让市民近距离接触到传统手工技艺,直观感受到传统手工技艺和历史文化。

  在传承人培养方面,内联升全面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首的“师带徒”岗位技能培养机制。同时,选用了一批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年轻、稳重、爱好并热心于传统制鞋技艺的年轻技工,使得每道手工工序都后继有人,进一步保障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延续,为进一步弘扬、发展民族技艺做好了基础性的保证工作。

  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消费者审美观的改变,内联升在延续传统布鞋的基础上,多年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将传统与时尚紧密地进行结合,每个季度推出应季的时尚新品,丰富产品品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喜欢老字号产品,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推进作用。

  内联升作为老字号企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帮助, 2011年,内联升受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邀请,参与了新的布鞋国家标准的制定,为消费者对布鞋的重新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维护了老字号和手工技艺的形象,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了传统文化,让手工布鞋成为一个文化商业符号,熠熠生辉。

  北京金漆镶嵌: 让宫廷技艺走入大众视野

  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已有7000年悠久历史。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尤其是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园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等皇家御作,都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北京金漆镶嵌工艺门类繁多,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其工艺包括镶嵌、彩绘、雕填、刻灰、断纹、虎皮漆等。品种包括器皿、摆件、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题材十分广泛。

  2008年6月,“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是该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单位。该公司的前身北京金漆镶嵌厂,是1956年由16家作坊采用“公私合营”方式联合建厂的国有企业。2005年3月改制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以漆艺装饰为主的中式风格的室内装饰业取得设计和施工双项国家甲级资质。多年来,该公司秉承“继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发创新,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至2011年,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利用4年时间,在东城区恢复了百年漆器老店“英明斋”和“艺俱轩”;在朝阳区建立了“金漆艺术馆”“金漆艺苑”和“物华苑门市部”;成立了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首家经纪人公司——北京天宝楼文化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在房山区建立了“金漆镶嵌奇石馆”。

  在此基础上,该公司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美化人民生活”的企业宗旨,先后制定了“中华漆艺文化年”“非遗保护文化创意发展年”“中华漆艺发展年”,开展了“金漆镶嵌非遗文化庙会”“中华屏风文化展”“曙光文化节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区”“工美大讲堂”非遗保护传承的一系列文化专题活动,让这项古老的国家级“非遗”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走入大众的视野。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该公司采用多种方式, 培养接班人。2007年开展了“大师带徒”活动;建立了两个“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工作室”,在研发中传承技艺,不断提高,将传承与研发紧密结合,既出精品,又出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和研发体系;同时开办以培训新员工为重点的“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习所”,逐步解决企业后继乏人问题。

  2009年,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仿复制中国传统漆器精品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将仿复制历代漆器精品,作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一项系列工程,作为抢救性保护漆器传统技艺的重要举措,作为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有效探索,成功举办了3届“仿复制历朝历代漆器精品展”,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目前,该公司正计划待第四批“仿复制皇家风范漆器精品”乃至更多的漆艺精品完成后,力争在中国美术馆、国博等地,将近几年仿复制的作品和研发的高端创新产品及其他代表性作品,向社会做一次全面、集中的展示汇报,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非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朝阳: 推动非遗保护走出新天地

  朝阳区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类型多、范围广、积淀厚的优势,目前已完成了10类2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建档工作,其中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2个项目被列入北京市级名录,65个项目被列入区级名录。在市区两级政府和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朝阳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今年朝阳区财政又特批6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近年来,朝阳区把非遗工作当做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当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民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末,朝阳区就开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许多具有时代印记的文化遗存还没有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文化馆就组织业务干部深入基层,专门对文化遗存进行挖掘和整理,获取到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料,如从温榆河流域发掘的清代大秧歌唱本、失传的二闸狮子、探访年逾古稀的东坝金铃祖狮会头、整理武士春剪纸等;对民歌民谣、民间花会、民间故事等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搜集。还着重收集在别人眼中被看做“破烂儿”的老物件,为此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朝阳区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采取三结合的方式,注重与社区居民、现代艺术、田野调查理论相结合,带领非遗保护走出了新天地。

  朝阳区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创意了“元气”“仙气”“香气”“清气”“国色天香”等特色系列非遗活动品牌。在清明节,举办“远去的名伶”戏剧照片资料收藏展和民国旗袍服饰展;中秋节,以团圆为主体,吃月饼,拍全家福照片;文化遗产日期间,朝阳举办了深入全区多个街乡“大碗茶故事会”,开辟了“喝茶听故事”这一便于百姓参与的新样式,将非遗活动送到百姓身边;2011年7月,朝阳区开始了小红门地秧歌的工作,目前已经撰写田野调查报告6万余字、拍摄照片300多张、影像50个小时,访谈录音100个小时,并计划于2012年底出版《小红门地秧歌》一书。此外,朝阳还组成了“朝阳水系”调研小组,围绕朝阳区河流水系展开沿岸村落的调查,撰写《温榆水经》、《北京市通惠河(朝阳区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评估报告》、《北京市朝阳区坝河历史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等书籍,得到了全区各局处、各街乡的重视。2012年,通过与国外文化公司的合作,让融合北京灯彩传统轧制技术与现代艺术创意制作的兵马俑灯彩装置艺术走出国门,赴英国参加奥林匹克艺术节的河畔艺术节,并进行欧洲巡展。

  目前,朝阳区正以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使非遗保护工作走出新天地,更好地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兴: 探索新方式, 让非遗获得新生命

  大兴区位于永定河冲积平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此基础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于2005年,由大兴区文化委员会主抓,大兴区文化馆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设立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大兴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部。2007年2月根据市文化局统一部署,成立了大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已有15个项目进入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个项目进入市级名录,有1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并且建设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该展厅面积150平方米,有展品300余件。

  大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工作,在做好重点项目的调查、申报、保护的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广泛宣传,多方合作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近年来,先后在康庄公园、地铁公园、南海子公园举办了20余次与非遗保护有关的传统花会汇演、民间手工艺展览展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6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项目1300余项,根据有关专家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出187项,编辑印制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汇编——大兴卷》。此后,在以后的几年工作中,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又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资源130余项。其中包括道教北京韵、吴式太极拳、大兴皮影制作技艺等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新途径,在积极挖掘区域内的代表性项目,申报各级名录,对进入市级、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提高区域文化的知名度。2010年对古琴基地投入10万元用于生产性保护,该基地目前已被授予:“古琴传统制作技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称号。先后主办了“留住技艺——大兴区首届民间手工艺展”“正月正闹新春大型文化活动”等活动扩大影响,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非遗文化衍生品商品化、市场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大兴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马宪颖表示:今后大兴将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完善制度,加大区域内重点项目的保护力度,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定期承办庙会和民俗活动,让非遗获得新的生命。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13621279650 13621252760,邮箱:chinaip@chinaipmagazine.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