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靠“认定”靠“认可”

2010/12/20发表

  时值年末,时尚一族纷纷出境“血拼”国际一线品牌服饰、化妆品。对于知识产权专家而言,这常见的“岁末一景”透露出一个无奈事实:尽管国内注册的“驰名商标”有近3000种,但真正在国际上叫得响、卖得动的却几乎没有。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专家咨询会上,这种从商标到专利领域普遍存在的“量高质不高”现象引起了忧虑。与会者一致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停止盲目追求数量增长,而应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品牌、专利的市场占有率、转化率上来。
  品牌不靠“认定”靠“认可”
  一个企业或地区拥有多少“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往往是对该企业、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衡量指标。但客观来说,我国对于“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世界名牌”的认定,只需到相关主管部门注册即可,和真正的市场口碑尚有一定距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中国家(PCT)司原司长王正发直言,“不少国内品牌都是‘世界名牌’,一旦真正出口,就没人认可你是‘名牌’了。”
  专家认为,真正的世界名牌不求量多。像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他们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数量,占该国品牌总数量不过5%左右,但它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50%,这才是真正有市场认可度的驰名商标,也是上海努力的方向。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尚有全国皆知的“大白兔奶糖”,现在一提起上海货,反而想不出特别知名的品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建议,上海的“十二五”知识产权规划,不必过分强调“驰名品牌”、“著名商标”的数量,应以真正国际知名品牌的标准,用心打造叫得响亮的“上海货”。
  政府多做“隐性”服务
  为了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从国家到地方都对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专利、商标数量大幅增长的客观原因。对此不少专家认为,此类资助政策不宜长期使用,政府应慢慢退回幕后,做更多“隐性”的服务工作。例如,在由重“量”向重“质”转换过程中,一套全面、客观的知识产权绩效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如何衡量一个专利是否具有核心技术、如何衡量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精确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一支专业队伍的长期调研。再如,专利、商标和版权在国内属不同部门管理,但对企业来说,一项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往往是三者的综合体现,对于这类企业的扶持,也需要不同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壁垒,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章迪思)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张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13621279650 13621252760,邮箱:chinaip@chinaipmagazine.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