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突围添核电模板 遍布全球可期

2010/05/24发表

  引进、吸纳技术,实现自主研发,成为技术出口强国,“中国创造”突围再添核电模板。


  记者昨日获悉,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CP1000技术已通过专家评审,已具备出口条件。“我们的'大核电’开始走向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山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叶奇蓁充满信心。


  汽车等行业遭遇的“市场换技术”尴尬,使“中国创造”难以真正实现;而以核电、风电、高铁等为代表的“中国创造”,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技术走向世界 “核电”实现华丽转身


  “现在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我们有信心,中国不但要做核电大国,更要做核电强国。” 叶奇蓁说。


  他介绍,CP1000技术是在法国M310核电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的,主要设备国产化率将可达到80%-85%。


  1987年,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由法方承担所有核电设计与设备供货。“当时中核集团核二院、中国核动力院等设计院所派出了大量技术人员,从此,中国开始了消化、吸收再创新二代核电技术的征途。”叶奇蓁说。


  历经20多年,我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积累搭建起来的核电设计研发平台以及积聚的研发人才,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正是设计研发平台以及积聚的研发人才,共同实现了“大核电”走向世界。


  企业研发能力可创奇迹 “中国创造”遍布全球可期


  2009年以前,世界第一风电大国美国不会想象到,从中国引进风力发电机组的情景。


  “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之强已被世界所重视,只要有市场动力,中国企业可以创造任何奇迹。”商务部一位官员去年这样表示,“'中国制造’此前遍布全球,'中国创造’在不远的将来将达到同样的规模”。


  近十几年,我国大型风机制造业从零起步。目前,国内企业已掌握了750KW以下容量风电机组的总装和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并初步掌握了机组总体设计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电起步非常晚,但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已经在国际上打败了多个老牌企业。”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姜克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风电相比,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则堪称经典案例。从2004年正式引进国外技术,目前我国已掌握900多项高铁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高铁核心技术也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


  反思“市场换技术”:建自主吸收、创新体系是根本


  在“中国制造”提供世界消费者的同时,“中国创造”成为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如何实现“弯道超越”,从“世界工厂”变身“世界智源”,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正确的道路,引进技术以实现自主研发的路径选择则至关重要。


  在引进技术上,“市场换技术”是绕不过去的名词。但事实上,这一模式在中国遭遇诸多尴尬。最经典的案例便是,中国汽车业“市场换技术”多年,但仍然远远落后。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燕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汽车制造设备就开始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从60年代就开始引进制造设备,可到了70-90年代我国还在引进汽车制造设备、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失败,关键在于我们没有正确实施,没有建立自己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体系。”


  以高铁为例,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曾公开表示,当年动车组招标文件中提出“三个必须”,其中一点即外方关键技术必须转让。姜克隽则指出,“市场换技术”是一种模式,在最初的用市场换取到核心技术阶段后,我国就走上自主研发之路。根据国外经验,仅研制高速列车就需花费20年左右,但我国通过这一模式,仅仅5年后,就成为高铁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和发明者。

 

        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13621279650 13621252760,邮箱:chinaip@chinaipmagazine.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