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逛网店买版权 版权“阿里巴巴”来了

2013/03/11发表

  版权创造越来越容易,版权需求越来越分散,这为版权集约化运营提出了必要性。

  六七年前,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有时会为相熟的作家代理版权经纪,但他一直很苦恼,单本作品的版权买断处於版权交易的初段阶段,其实很难有多大收益,他想如何才能实现版权交易的规模化,真正让作家们从版权交易中获益?有一天,版权交易有没有可能建成一个类似阿里巴巴的公共平台,供求双方都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心仪对象,实现版权低成本、快速高效的交易?

  出版社的核心价值是版权

  葛笑政最近一直为作家出版社的作品研发中心忙活着,这个研发中心主要业务就是文学作品的研发、版权交易和孵化。

  两年前,作家出版社已成立一家影视公司,其目的不在制作电影和电视剧,而是专注於影视产业链条上的初端产品研发,即出版作品的剧本改编、剧本开发、策划和版权交易。

  去年,作家出版社已经试水了两部艺术电影,其中由天津作家林希的小说改编的《危城之恋》在全国25个城市的艺术院线上线,并入围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影展,这部电影的制作费只用了200多万元。

  在葛笑政的设想中,未来这个研发中心将对外开放,其版权资产库不限於作家出版社自己出版作品的版权,而是开放式的,全国任何一个写作者,只要确保影视改编权在本人手中,都可以将版权聚到这一平台上。而任何需要好剧本的投资者都可以到这一平台上选择所需的选题,而作家出版社要求享有分账权或影视投资权,一般来说,这个比例是10%至20%。

  未来,作家出版社将从一个传统出版社转型为作品研发机构,事实上。早在3年前,作家出版社已经在思考转型战略,就是以版权为核心,辐射到数字出版、影视出版等衍生领域。葛笑政认为,传统出版社的转型核心在於对版权的维护、储备和运营。

  版权“阿里巴巴”需各方协同

  “版权印”业务将版权信息以图标、代码、URL链接、二维码、数字水印等数字化形式与作品紧密绑定,使版权作品的版权信息在作品发布、流转、交易等过程中实时可见、可查与可用。

  像葛笑政一样正在为版权集约化努力的还有许多人,他们有的以金融手段推动版权运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有的从事版权确权,为版权集约化奠定基础﹔有的负责内容分发,为版权集约化提供技术支撑,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新兴科技公司,共同为搭建一个版权“阿里巴巴”提供了专业服务,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人们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很容易搜索到需要的图片,但是每搜到一张图片却不知道能不能用,授权的复杂性没有解决。如何让内容随时可用,所见即所用,所用即授权?北京版银科技有限公司CEO陈一宏介绍了他们的“版权印”业务。“版权印”并非真的给作品盖上章,而是形象的说法,是将版权信息以图标、代码、URL链接、二维码、数字水印等数字化形式与作品紧密绑定,使版权信息在作品发布、流转、交易等过程中实时可见、可查与可用。版权作品的原作者可以通过版权印宣示自己的权利、制定授权规则和授权价格﹔版权使用者可通过版权印及时了解这些信息,从而规范使用者对版权作品的使用行为,实现版权作品的有序流通。

  陈一宏介绍,版权印平台3月中旬将正式上线,所有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免费注册和使用,而他的公司利润主要来自於交易产生后的佣金,即版权作品的尾部收益。

  北京云视天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晓成的主要工作是为视频版权云分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版权云分发将改变电视剧一直以来的版权买断制,而是以点击量确认收益,上下游利益方以分账模式分享收益,而云分发平台作为第三方,将为上下游提供点击量的实时动态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可信,降低权属风险和结算风险,提高各方交易信用。

  “分账模式帮助权利人和播出平台,规避价格大起大落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覆盖度和规模。同时也降低播出平台带宽和运营成本,更有利於播出平台取得海量、丰富的内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祝晓成说。

  社会化作品有望实现版权保护

  在网络时代,社会化分享已经成为全媒体重要的模式和形态。大家都在用微博、微信,但这些社会化作品如何实现版权保护?

  中国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殷秩松介绍,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在探索微博的版权社会化平台,“今天我们看到在微博里面已产生诸多的版权问题,如何面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化版权的托管服务平台将是版权集约化运营的重要部分。”

  在社会化协同创作、管理和输出方面,国内最大的译者社区译言网走在了前面,该社区於2006年底成立,现在有38万个注册用户,活跃的译者占三成左右。

  译言网CEO赵嘉敏介绍,他们第一次采用深化协作的方式是2008年汶川地震,组织了600多位社区译者,完成了10万字救灾资料的翻译,这些资料后来由地震出版社整理出版成地质安全手册。此后译言网开始深入尝试社会化协作的机制,翻译过多本图书,其中很有名的是《失控》,该书由於内容涉及多个学科,传统出版社很难翻译,而译言网通过社区协作的方式,找到了11个来自不同学科的译者,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将其翻译出来。但是社会化协作和分享在版权操作上一直处於灰色地带,因为这些网站上的文章,都是由译者自发选择、自发翻译、自发发表,没有严格的授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社会化版权的托管服务平台,而版权聚合之后,如何变现又是一个难题,赵嘉敏认为,未来可能主要通过衍生环节实现变现。

  中国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是版权集约化理念的提出方,并一直致力於推动其发展,记者专访了该中心董事长殷秩松。

  文化财富:您曾提到版权集约化已到了很好的时机,为什麽?

  殷秩松:现在版权的创造越来越容易,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版权价值参差不齐,这个跟数字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从需求来说,版权需求越来越分散,传播分享越来越多,以单一版权来说,价值不高,为版权集约化运营提出了必要性。版权从创造到消费,整个链条的分化和融合越来越明确,专业化集成也成为趋势。

  文化财富:版权集约化运营主要有哪些形式?

  殷秩松:第一类是版权资产的运营基金,利用私募基金的形态,通过资产集成形成人才的集成,最后实现集约化经营。2010年我们设立中关村新媒体版权基金,是国内第一支版权私募基金,希望通过资本的集成实现资产、人才、经营能力的集成。第二类是社会化版权的托管服务平台。第三类是专业化版权的托管服务中心。受托之后如何经营是一个问题,这种受托形式在很多年前就有,如新华社受托过很多出版社的版权。但是原来的经营模式不够多元,版权价值实现并不是很充分,在这个时候受托就变成只是托付一下而已,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经营价值。所以,如何构建多样性的经营网络和电子化的经营平台,是专业化的版权托管中心未来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文化财富:当下在版权运营方面,版权云成为一个很热的概念,其与版权集约化有何关系?

  殷秩松:版权云是什麽?形象地说,就像在家里使用自来水一样,只要有人在网上消费了数字文化产品,无论是看了一集电视剧,还是听了一段相声,都相当於拧开了水龙头,版权云就像水表一样开始计费,然后再从网络公司的指定账户里划账,并且将版权费支付给持有该产品版权的文创企业。其实版权云供应的运管平台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版权的上下游之间建立一条供应链,使得版权能够按照标准化合约快速地、实时地进行交易和交付。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13621279650 13621252760,邮箱:chinaip@chinaipmagazine.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