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为地方两会热点话题

2013/03/11发表

  加强科技创新“中继站”建设

  通过微信和电视,病床上的张怡静委员一直在紧密关注“两会”消息。“甘肃优秀成果很多,但就地转化的不多。从初步统计数据看,甘肃获得国家奖励成果的近70%、技术贸易额的51%都在省外转化,甚至走向国外。”

  “金川公司的工艺从进口到出口,甘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国开花,主要是政产学研联动的结果,甘肃有转移转化的沃土。”张怡静建议,按照区域和行业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改革现有中介服务单位运行机制,培育一批技术评估和交易机构,加强科技创新“中继站”建设。

  “兰州理工大学近几年从产学研得到的经费占到80%,用两成的努力换来了八成的效果。”毛开富委员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地方高校应该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做文章,科研与市场紧密挂钩,建设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遵循导入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创意一批的科研规律,从知识源头提供创新资源。“希望给高校和研究等行业的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进一步松绑,搭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研发团队。”

  建设高效运转的创新集群

  李文卿委员最近一直在呼吁兰州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他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看法更多地考虑了地方的需求,“科技要围绕产业质量先期规划,创新要依靠资源禀赋优先配置,体系要服务区域发展准确设计,核心是建设一批创新集群。”

  “兰州新区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政府引导、资源组团、高效运转是必然的选择。”李文卿认为,就兰州新区而言,按照“集群、内敛、品质、高端”的发展思路,从规划入手顶层设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从政策入手高端制定科技创新优惠措施,从企业入手强力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服务入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融合入手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路,从机制入手统筹部署科技创新协同体系。

  “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希望在创新、机遇在创新、动力在创新,对甘肃来说是长远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发展生产力,首要是发展科学技术;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科技人员。甘肃自然环境差,政策环境要做到最好,外省的政策优势,我们可以借鉴,以调动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把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政策稳住现有科技人员,还要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员到甘肃创业发展。

来源:兰州晚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出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新闻纠错:13621279650 13621252760,邮箱:chinaip@chinaipmagazine.com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